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寻找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

寻找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31

寻找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

寻找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

诗和歌原本是一回事,互相不分。可是歌唱和表演依赖天赋及训练,不太容易。相比而言,说话和阅读要简单得多。因此,诗逐渐独立出来,不再依赖音色、旋律和肢体语言,而只用语言来展示语言的魅力。诗与歌分离是诗歌发展的主流方向。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诗的语言,富有节奏和韵律,令人回味无穷呢?

有句话说:诗有别裁。别裁体现在诗歌语言的所有方面。我们从读音、词法、句法、文法四个方面来看诗的个性和特长,看看诗是如何做到妖娆多姿、光彩夺目的。

首先,诗可以堂而皇之地读别音。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无论字形、字音、词义、语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语音是其中变化最剧烈的部分。所以,什么是别音比较难于定义。汉语历史悠久,变化更大。像入声的消失和平声的分化,导致如今连四声都与古代不一样。这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常常出现纠缠难办、没有定论的情况。对付这种模糊,我们使用“约定俗成”的办法来对付。

但是诗歌在读音方面有特权。像《论语》《诗经》、乐府、唐诗、古文等各种典籍中,都保留有一些古音。对于散文来讲,读音不是关键。我们用普通话朗读《论语》和《史记》,即使与古音不符,一点问题也没有。这就好比不同地方的人用不同的方言说话,读音尽管不同,却足以表情达意,顺畅交流。但是诗歌里的古音不好随意更改,因为一改就不合辙押韵,没法读了。这类字中比较著名的,像斜(霞)、儿(倪)、衰(催)、回(怀),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念远上寒山石径斜、嫁与弄潮儿、乡音无改鬓毛衰、碧水东流至此回这样的诗句,若不恪守古音,该怎么办呢?是依据《平水韵》,还是遵守《新华字典》?这是个真正的难题。在通篇普通话的大背境下,关键位置的关键字要保留远古的读法,是诗歌的特权。尽管有些古音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在各种现代方言中,系统的比如闽南话和粤语,零散的比如湖北方言把斜读成霞,上海话把儿读成倪,可是我们却不在小说散文中这样读。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诗意的“别音”。

享受这样待遇的还有京剧。京剧唱腔源于乡土,保留了很多方言特色,并加以美化,像白、解、街、如、日、时、世、珠、树等字,读法都不同寻常,唱起来特别好听。这是因为京剧在本质上也是诗,诗与剧的关系密切。

在选字用词上,诗的翻新手法更多。“豆蔻”就是十三四岁,豆蔻梢头二月初,描写美丽的少女。“三五”就是三个五,表示农历每月十五,用来指称圆满的月亮。五成了和百、千、万、亿一样的数字词头。在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有一块石碑上刻有藤野先生写的白居易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寻常”还可 以当数字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一联妙处何在呢?从字义上看,寻常就是平常、普通;从对仗规则上解,则寻常必须是数字,才能与七十相对。它们的确是数字: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同一个词,在同一句话里,居然可以正义、别义兼用,拐一下弯,造成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对于用词,诗人还有一种巧妙手法,那就是在看起来不该用的地方用,形成强烈的通感效果。像“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曾经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在所有这些手法中,典故的运用是诗人创制新词最得力的手段。辛弃疾用典用得多,以至于被人讥为“掉书袋”。我们来读他的《破阵子》,几乎句句是典:“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当中比较冷僻的典故有两个:“貂蝉兜鍪”和“泸溪如斗”,用的分别是南朝齐将军周盘龙和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周盘龙年老不能戍边,还朝任散骑常侍。有一天世祖和他开玩笑说:“你戴貂蝉(近侍的冠饰)比起兜鍪(战盔)来,感受有什么不同吗?”周盘龙回答说:“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宗悫晚年为豫州刺史,可是典签不买账,经常违拗他。大将军无奈叹息:“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典签慢待!”“如斗大”平平常常三个字,却传达出深厚微妙的含义,非典故不能表达这种效果。

任何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文史知识,都可以运用这种手法批量制造诗歌专用词;而典故的运用,又让诗人可以为几乎所有他要表达的想法找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多个端庄典雅、文采斐然的别名,恰如其分地融进千变万化的上下文环境中——这样的技巧,从韵文传播到散文,从古文扩散到时文,书香馥馥,袅袅不尽。

从句式上说,诗可以不遵循标准的语法。只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哪怕“病句”也是好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按正常顺序,这两句应当写成“花近高楼此登临,万方多难伤客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屈原《离骚》),按通常语法应当写成“吾既有此纷内美兮”——我既拥有如此深厚的内在禀赋。颠倒是为了强调或者押韵。仿别音、别字、别词的例,我们不妨称这样的句子为“别句”。若是使用屈原的语法,“寻找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就要写成“现代汉语的音韵美感寻找”,相当别扭。可见散文通常是不可以这么颠倒的。

诗可以无比罗嗦,“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乐府民歌《木兰诗》),东西南北兜一圈,不厌其烦;也可以极其简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把相隔上百年的事情捏到一块儿,还省去一半;可以酣畅淋漓,“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也可以结结巴巴,“编,编,编花篮”(民歌《编花篮》);可以颠三倒四,时间、空间、逻辑、情感的顺序统统不走,“半夜三更贼吠狗,公鸡拖起狐狸走”(儿歌《颠倒歌》);也可以精密严谨,胜似学术论文,“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宋子侯《董娇娆》)。诗可以不知所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这样的诗,你就是读上一百遍,依然迷糊,难以索解,脑海中勾勒不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诗还可以根本不讲理。赤壁明明在嘉鱼,东坡先生的《念奴娇》大笔一挥,轻轻巧巧就把它挪到了黄州,成就一段佳话。对于这件事,有人这样说:“不是坡公两篇赋,如何赤壁在黄州。”只要圆融不滞碍,诗人小小地违背一下常识亦无不可,可以接受。我愿意把这种现象称为诗的“别调”。

别音、别字、别词、别句、别调,千样姿态,万种面貌,总之诗有特权,可以打破条条框框,不完全遵守通行的规则。有了这个特权,诗人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言素材,尽情施展拳脚,尽一切可能地呈现出有个性、活泼泼、妖娆动人的精美作品。“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叶浮嫩绿酒

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刘克庄《冬景》)读上一遍,两遍,三遍,我们甚至都不用弄明白它到底讲什么,就可以背得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真正琅琅上口。这就是儿童启蒙多读多背唐诗宋词,有助于开发语言天赋的理论基础。

《书卷集》诗选

春天里娇嫩的野蔷薇

春天里娇嫩的红蔷薇,

缀满了废花圃边腐朽的棘篱。

根根花枝在晨光里摇动,

勾起了我孤单的伤感情绪。

我为什么不是闪亮的雨丝,

一直落进花蕊的深扉,

把花儿最内在的机制润湿,

绽开她花芽原基里沉睡的艳美?

细雨打湿了单薄的白蔷薇,

她们在水塘坍塌的对岸开了一地。

我啊如这片荒僻的郊野,

被她的盛大所激发鼓励。

为什么我不是尖刺或者锯缘复叶,

千样皱折,和花瓣挨在一起,

在这万物繁茂的春天,

陪衬她禀赋的宁静飘逸?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黄山奇景
参加朱家尖沙雕艺术节
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
与众不同
学自行车的苦与乐
挑战胆量
我好想当男孩
载着成功的小木船
啊!真让我感动
妈妈,我爱您
我做错了一件事
加油!加油!
雪中的景色
一次有趣的义卖活动
黎明前的研究
试析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研究初探
试论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研究
试析新形势下发电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保障机制的创新
试论当前职业教育误区的几点思考
试论加快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简论常州高职园区文化与周边文化和谐发展的路径探讨
浅谈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扫描
试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试析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探析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发展
试析电力企业培训规范化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试论发电企业培训工作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发电运行培训模式改进探索
《绿色蝈蝈》课文鉴赏
都市里的绿蝈蝈
《绿色蝈蝈》课标解读
《绿色蝈蝈》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绿色蝈蝈》问题探究
鸟类的声音
《绿色蝈蝈》语法修辞
《绿色蝈蝈》同步达纲练习
听秋
蝙蝠的自述
《绿色蝈蝈》典型例析
《绿色蝈蝈》基础知识题训练
《绿色蝈蝈》课文背景知识
《绿色蝈蝈》重难点突破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