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7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试论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堪称博大、深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老子的诸多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依旧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德育思想是其思想大厦中的重要方面,它散见在《老子》一书的若干篇章之中,探究老子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老子处在春秋战国这个变动剧烈的历史时期,其德育思想也相应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老子德育思想体系博大深邃,涉及到多个方面,文章只是选取了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

(一)“尊道贵德”的德育精神

在培育人的问题上,老子推崇“道”而反对“智”,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第十九章)。如果把这种作为自然客观规律的“道”反映到人们的行为规范上来就形成了“德”。他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就把“道”和“德”紧密的联系起来了,要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位。在第五十一章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意思是说“道”使万物得以生成,“德”使万物得以蓄养,物质使万物呈现各种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这里把“德”与“道”相提并论,使之成为仅次于“道”之后的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独特范畴。这就从本原上把“德”作为了人处身立命的根本。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说:“‘道’分化于万物即为‘德’”。

(二)“无弃人”的德育原则

在人性问题上,老子提出了“美之与恶,想去若何”的看法,认为“善”与“恶”是相伴而生的,世上既没有单纯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换句话来说,即使是再“恶”的人也会有“善”的一面,又进一步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认为一个真正善于教化于人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应该遗弃自己的学生的,而应当注意发掘这类学生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其人尽其才。这一思想后来被孔子发展成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就是要德育工作者善于在这些“不善人”的思想禀性中发掘“善”的一面,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三)“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

在德育方法上,老子倡导以身作则、典型示范的隐性教育,反对强制性灌输的教化。《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强调德育应当以无形的力量去感染人教化人,即使“无间”也能让“善”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进入受教育者的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效果。而不是通过各种生硬抽象的教条来对人们加以强行灌输,进而明确地指出了“无为”的益处在天下是很少有能比得上的。这里的“不言”并不是说让教育者彻底置身事外,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而是用一种说教之外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积极环境下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达到自我意识的觉悟,其重点还是要落实到“教”这一层面上来。

(四)“抱朴归婴”的德育目标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极力反对狡诈心机,认为品德最高涵养应当是婴儿般的质朴境界。《道德经》五十五章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这里用赤子来比喻有深厚修养境界的人,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就连“百虫”也不会随意侵害他。“含德之厚者”,有此三种德性也:其一,谓“知常曰明”。意思是说,认识人生常道,便能够英明。其二,谓“益生曰祥”。即“益生”者超越自我,助益生灵,总是以豪迈的气概“奉天下”。其三,“心使气曰强”。这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理性观念支配自己的情绪、欲望,使之和谐协调,便是强而有力。人们心中超出实际需要的“欲念”是滋生罪恶的根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要想达到这种赤子般的朴质就必须断除一切“妄念”。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是流连忘返,使自己产生自我疏离,而心灵日益空虚。因而老子唤醒人要摒弃物欲的诱惑,而持守安定的生活,建立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这样才能在浮躁的社会中确保固有的天真。”

二、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老子独具特色的德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德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老子德育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当前德育活动的有效性。概括来说,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道贵德”的理念有助于扭转当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弊端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但是由于人才选拔的模式仍旧停留在以文化课考查为主的各级考试上,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向智力教育看齐的现象。素质教育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只注重受教育者智力的提升,道德素质的培养应当占据首要地位。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现行开设的德育课程也往往与升学考试相挂钩,被笼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渐失了原本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这与在学校所接受的片面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德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面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的道德危机,不仅为人们敲响了道德的警钟,也更加证明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尊道贵德”的教育理念的合理性所在。重温老子“尊道贵德”的教育理念将会使人们站在道德与哲学的层面上,对当今社会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有利于扭转当前“重智轻德”的教育弊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以前错误的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德育的目的,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无弃人”的德育原则与“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有利于受教育者内在品德的塑造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肯定会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人可能从小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品德行为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做出某些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则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受教育者,更不能因为某几次德育工作的失败,而给这些人扣上“朽木不可雕”的帽子。我们都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这就是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时候甚至可能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德育工作者缺乏耐心,就会在具体施教过程中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导致德育的失败。这时要是再不能把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个道理便会对受教育者丧失信心,采取放任态度。只有把握了“无弃人”的德育原则,对每个受教育者付诸同样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才能取得持久的德育效果。

老子为实现这一德育原则而采用的是以身作则、典型示范的“不言之教”的德育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到的关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这一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具有内在的联系。因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他的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内在的均衡发展过程。”灌输给受教育者的相关思想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够有效的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思想品德情感和思想品德信念,更不可能要求其在思想品德意志的作用下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来。而通过隐性德育影响,使受教育者先在心理上对教育目标产生认同,进而结合自身实际将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这种内化的道德往往是根植于其灵魂深处的,这就为他们将内化的道德品质外化在实践活动中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抱朴归婴”的朴素“无私”观念有利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某些人在各种名利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贪得无厌。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在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资产阶级不良思想的腐蚀。集体主义观念危机日益明显,许多人开始变得自私自利,损公利己的事情屡有发生。身处春秋乱世的老子就已经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找出了问题的根源——贪欲。并且提出了“抱朴归婴”的理念以倡导人们返本于婴儿的朴质无私,要求从思想根源上断绝物欲。但这种返本却并不是简单的要人们回到无知层面,更不是所谓的愚民思想,而是要人们在学识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之后再通过内省达到内心的清静虚空。具体来说就是要“塞其兑,闭其门,济其事”(《道德经》五十二章),意思是说,塞住奢欲的孔隙,闭起奢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忧的事,倡导人们从人性的私欲这个根源上来消除彼此争斗不息的现实。这与我们国家现在所提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即先公后私的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常常以水为喻来讲述他的思想。在老子看来,水的特性最能表现出自然无为的道理。水是生命之源,它滋养着万物,但却没有任何私念,予物无所取。上善之人也是如此,施予只是随意,既无图报之念,也无邀誉之心。在称赞水的德性的同时,老子提出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的主张,指出圣人的作风是完成任务而不与人作无谓的竞争。当面对各种相互交织的利益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在谦和中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在精进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少一分蝇头小利的争逐,多一份宽容与慷慨,不为各种世俗的功利明争暗斗,那么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多一份和谐。正像傅佩荣老先生在解读中所言“圣人不是凡人所应当学习的对象吗?凡人不是也该‘为而不争’吗?老子全书的目的不正是期许人都成为这样的圣人吗?”这种谦和无争的思想内涵正是我们当前重塑集体主义价值观所需要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小黑狗
白狐
我的小乌龟
机智的小松鼠
龙虾
小乌龟
小狗
蝴蝶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我的侯老师
老师的手机不见了
小狗的“雨伞”
老师我爱你
我们的老师
PowerBuilder数据窗口编程技巧
Linux下的GTK图形界面编程
关于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与困境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ATIS)实现技术
浅析《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GIS发展趋势
浅析士官教育中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本思路
试论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
机械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特色探析
中文图形化数据库动态操纵的实现
优化程序长度的一种方法
浅析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及其改革
基于Linux系统的网络安全策略
浅析中职卫生学校文化课教学改革方向
巧用中心句,理解全文──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设想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叙事《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与巴金对话──《鸟的天堂》教学新思考
《鸟的天堂》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紧扣细节 直抵心灵──《鸟的天堂》教学片段及反思
巧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鸟的天堂》教学片段的反思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让思维迸放火花──《鸟的天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