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4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

羌族聚居区的人民生民财产和经济文化发展基础在“5·12”特大地震中受到巨大破坏,羌族地区的灾后重建及后续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心。由于羌族聚居区位于地震断裂带上,境内地貌环境主要为高山峡谷,不宜发展工业,但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区位优良,发展文化旅游成为灾后重建推进羌区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因而羌区的灾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多地考虑了未来发展旅游业的需要,羌区各县党委、政府也将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推进产业重建、新农村建设和羌族文化保护的综合性重要工作。

汶川县域北部地区是大禹故里、羌族主要聚居区暨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和自然生态旅 游资源丰富,在羌族地区具有代表性。探索如何整合与利用好汶川北部的大禹文化、羌族文化等历史与民族文化资源,并与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汶川北部羌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既是羌族地区灾后重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对探索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本文特以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对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一、汶川北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

“5.12”特大地震使汶川北部区域的城乡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但经过灾后重建,交通、水电、通信、城乡住房、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旅游接待以及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之震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羌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羌族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按照国务院灾后重建加快灾区旅游业发展的统一部署,汶川北部区域的灾后重建将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民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的重点,在有关各方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对口援建的广东省援建人员与汶川县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关人员共同努力,旅游业发展的交通、水电、通信、城镇宾馆酒店和乡村民居食宿接待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发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业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予以扶持,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省内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为该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逐步复苏,尤其是汶川近邻的具有浓郁旅游休闲传统的成都城市群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该区域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经过灾后重建,该区域的居民在观念意识上对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共识,居民们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和顾全发展大局的意识大大提高,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由成都经都江堰·青城山至九寨沟的岷江上游沿线地区,是一条我国世界级旅游资源高度富集的国际旅游热线,沿线串联了3个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文化遗产及1个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遗产,有1个近在咫尺的中国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遗产,但是从都江堰·青城山至黄龙、九寨途中缺乏有影响的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市场需要丰富该条旅游线途中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产品。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城市群规模的快速发展,成都城市群休闲度假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成都周边休闲度假旅游地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尤其成都多阴少晴的气候特点使得成都市场非常需要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的休闲度假地。汶川北部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距成都市区最近的高原干热河谷气候地区,日照充足、夏季凉爽、干燥少雨、空气清新,森林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为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奠定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

可以看出,汶川北部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良好条件。为此,汶川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展“3215”工程建设,即结合灾后重建工作,依托汶川县域北部的萝卜寨、布瓦村、羌锋村三个羌寨和威州镇、绵虒镇二个城镇及龙溪羌人谷,创建4A级旅游区并力争在未来建成5A级旅游区。

二、汶川北部地区旅游发展思路

由于汶川北部地区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建设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和农房重建,有关城镇乡村恢复重建规划设计对地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如何在适应已经形成的灾后重建基础设施框架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条件、相关产业发展与羌族文化保护等实际情况,搞好旅游发展,成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汶川北部地区,旅游业肩负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承文化等多重任务。由于各城镇、村寨的发展条件有别,因此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和谐发展原则,依托区域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立足旅游区各景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居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实际,围绕恢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与促进旅游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抓好旅游发展工作。

一是挖掘禹羌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是该旅游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汶川县禹羌文化旅游资源,发挥禹羌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丰富区域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区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整合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支撑。该旅游区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并存,通过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根据资源分布状况及发展旅游的实际需要和可行性,合理规划三村二镇一谷旅游景区,构建旅游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支撑点。

三是结合灾后重建,促进旅游发展与羌族文化保护、产业结构优化。灾后重建为汶川北部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契机,结合“十二五”规划解决好灾区群众产业重建问题,将发展文化旅游同灾后农房重建、新农村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利用恢复重建的代表性城镇和羌寨发展旅游业。将旅游城镇和村寨风貌建设、文化旅游活动开展与保护和发展羌族文化有机结合,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注重搞好社区参与,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发挥旅游业对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联动发展作用,推进旅游业与山地特色农业种养殖的联动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四是立足发展共同点,协调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灾后农房重建立足于在解决安居的前提下考虑配套建设发展旅游业的相关功能,羌族文化保护立足于现有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以促进长远的文化发展,旅游发展既考虑近期产业发展又要考虑长远可持续发展,三者在考虑近期发展(保护)和长远发展(保护)方面具有共同点。立足三者的共同点,将发展旅游业的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思路,考虑到该区域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皆与羌族文化紧密联系,而大禹文化既是该区域历史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亮点,又是该区域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禹故里”是该区域最具品牌知名度和传播力的文化资源,经过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以“大禹文化”作为核心文化整合汶川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建设“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

三、对大禹文化旅游区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发展定位

基于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大禹文化和羌族文化、山地自然生态系统方面,适宜发展以祭拜大禹、原生态羌族文化观光体验、山地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我们将该旅游区的发展主题定位为“禹羌文化体验与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基于旅游区为大禹故里并有大禹出生地暨大禹治水会盟誓师地石纽山、大禹娶妻地涂禹山、禹帝祭坛等景点,是古羌家园、昆仑仙境且拥有秀美的山地自然生态景区,我们将该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定位为“大禹故里,古羌仙境”。

根据该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分析,该旅游区的旅游市场将以成渝城市群为主,兼有少量国内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游人以及海外游人,将该旅游区的市场定位确定为“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立足成渝,面向沿海市场”,重点针对中高端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二)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工程,注重保护核心资源本底质量和生态环境,深度挖掘大禹文化、羌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将该旅游区建成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生态完好、自然生态良好、主题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善的集文化体验和自然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区,努力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全方位完善和提升旅游区各景区,使旅游区的软硬件打造与国际接轨,实现产品特色化、服务精细化和管理系统化,成为在全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综合要素协调发展,争取建成国家AAAAA级旅游区。

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切入点,推动旅游区旅游相关产业链的形成,达到有效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灾区群众就业岗位、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户均收入,推动受灾群众扩大再生产、促进当地社区和谐稳定以及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城乡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增强全民对羌族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有效保护和改善旅游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

(三)发展战略

特色化是旅游区发展的立足根本,通过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构建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旅游区避免与周边其他羌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同质竞争,实现并存联动、互补共赢。差异化是旅游区内部走协调发展道路的根本途径,通过差异化发展避免旅游区内部的产品同质竞争,实现互补共赢。

主题化是旅游区走特色旅游发展道路的中心路径,通过主题化发展突出特色并为旅游区提供产品开发的活力源泉,包括发展大禹文化、羌族文化、古蜀文化、冉駹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等等。立体化是旅游区走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道路的关键路径,通过立体化发展提高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包括旅游资源的横向综合利用、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的立体开发、产品形态和功能的多样化等。

一体化是旅游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品牌化是建设羌族文化和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路。一体化包括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旅游产品体系一体化、品牌营销与推广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等方面。品牌化的核心是形象设计和整体品牌推广和营销。

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一三产业的互动,努力促进农业、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营造规模化农业大地景观,加强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附加价值,提高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和就业市场的带动作用。

便捷、安全的交通系统是建设观光体验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支撑条件,通过公路、游步道、栈道等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实现旅游区在便捷、安全前提下的“悠游”理想模式。

通过发展旅游经营合作组织,实现规模经营,创新灾区群众产业重建及统筹发展机制,推进旅游区特色产业的建设。同时加强对景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对重点景区的倾斜力度,多渠道支持旅游区产业化发展资金。

政府作为推动力提供政策和救助资源,市场作为主导力提供资本和技术资源,农民提供生产力和创造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合力。通过政策支持及灾民安置、招商引资、产业规划、经营项目等方式构建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平衡好政府、企业、农户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解决好灾区农民未来就业及经济收益问题。

旅游区建设,项目产品是支撑。发展战略必须落实到项目产品规划中,具体指导旅游区的建设,具有可操作性,即通过项目产品落地,才有实际意义。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必须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景区系统,以旅游区统揽全局,以景区景点支撑旅游区,各景区之间通过互动互补形成相互支撑,才能使本旅游区形成合力与活力,在市场中确立影响力并获得持续发展。

根据大禹文化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状况,按照前述发展战略,我们将该旅游区组合为三大景区组团产品,即威州羌族文化生态体验暨山地休闲旅游景区(简称“威州景区”,包括威州镇、布瓦村、萝卜寨、七盘沟、雁门沟等)、绵虒大禹故里观光体验暨山地休闲旅游景区(简称“大禹故里景区”,包括绵魇古城、石纽山、禹帝祭坛、羌锋村、高店村、三官庙村、涂禹山村、小雪隆包、马埝坪沟、板子沟一福烟沟等)、龙溪羌人谷释比文化观光体验暨山地休闲旅游景区(简称“羌人谷景区”,包括龙溪峡谷河谷地带及两侧高半山羌寨、阿尔沟等)三大景区组团,以威州镇(含纳入威州镇城镇规划区的七盘沟村、雁门乡治地过街楼村)、绵虒镇(含城镇区北侧的三官庙村)二个旅游城镇及石纽山(含石纽山及山下的禹帝祭坛景点)和萝卜寨村、布瓦村、阿尔村、羌锋村、高店村五个重点旅游村为支撑(即二镇一山五村寨,简称“3215”),通过构建“一轴四环一线”旅游交通线(岷江河谷观光休闲旅游轴线、威州镇→七盘沟→雁门沟观光休闲旅游环线、威州镇→布瓦山→克枯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环线、龙溪羌人谷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环线、绵虒古城→马埝坪沟→小雪隆包→福烟沟→板子沟观光休闲旅游环线、威州镇→索桥寨→萝卜寨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线),将各景区串联成一个整体,发挥旅游中心城镇威州镇和旅游副中心城镇绵虒镇的旅游辐射带动功能带动整个旅游区发展。按照“强化主题、文化引领、城镇先行、村寨跟进、自然后续”的原则,分步实施旅游区开发建设。

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实践证明,上述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是正确的,在指导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上述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对羌族地区灾后重建发展文化旅游乃至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圣诞老人的礼物
游鹿山公园
我为妈妈做点事
赚书记
当大人也不容易
脚印
我看《爱的教育》
帮助
赞美小雨点
找春天
我想当…
永安公园的喷泉
我的“七仔”
布娃娃
找春天
浅论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
浅谈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研究综述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1)
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内部审计在舞弊防范中的对策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浅谈(1)
企业提高内部审计效果措施浅探
浅谈审计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探讨
浅谈对管理审计的认识
上市公司造假审计十大策略(1)
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1)
会计法治的动因分析(1)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试论构建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审计项目管理科学化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一
《纸船和风筝》 教学设计一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三
《从现在开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三
《假如》 教学设计二
《假如》 教学设计一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二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六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四
《从现在开始》 教学设计二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五
《假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清澈的湖水》 第一课时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