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4-01-27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我们进行德育教育,要根据社会化在个体身上所发生的心理机制来确定工作方法。

一、社会角色引导——说服教育

对于学生角色占据核心地位的中学生,社会对于他们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期待和对待方式。这种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环境,使得中学生他们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对社会事件的观念与态度以及基本的价值倾向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使得我们可以向学生“灌输”社会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他们的规范意识。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中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二:其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其二是注意启发自觉,即注意对中学生的疏通和引导,要让中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又要帮 助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认真分析,对于不正确的看法要帮助学生把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种方法是我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二、社会比较机制——自省方法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其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人的自我评价多数是社会性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就是社会比较。例如,看一幅著名印象派画家的画作,你在没有其他参照的情况下,即使不喜欢,也不敢贸然断言这幅画不好。只有在明确知道多数评价是批评性的,你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对的。阿希的经典“从众实验”很好地证明了人在没有参照标准时依据他人判断做出自己的判断的心理机制。

自省方法虽然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但在中学时期,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帮助。如见贤思齐,反求诸己。德育工作者就是要选取好的“典型”,正面的,反面的都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对象。但在选取典型时要注意:选取正面典型时,即上行比较,要选择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目标,使之优秀的品质辐射到学生身上。选取反面典型,即下行比较,要选择与学生关系疏远、陌生的目标,产生对比效应以提升自尊感。然后让学生对照着典型进行检查自己,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并提供书面的报告。

三、社会学习机制——榜样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外部强化力量直接作用于行为者本人会产生行为导向作用;但当这些强化力量不直接作用于本人,而是作用于有共同特征的其他人,并且这种作用过程及后果被人们观察到时,也会产生同样或类似的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替代性强化。人们大量社会化经验的获得,都来自于替代性强化机制支持下的观察学习经验。用社会学习机制解释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价值。青少年的自主生活领域在不断扩展,观察学习经验在社会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中学生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并非来自系统教育,而是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他们所认同和崇拜的对象也是他们观察经验的来源之一。

在学生生活中,除了同辈就是老师最为他们所熟悉。因此,老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名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最值得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为老师,要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在老师做出表率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在榜样的辐射过程中,他们的先进性道德理念、更加成熟的道德行为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鼓舞,个体会依据从对方身上获取的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有效信息,建构将来有可能达到他人水准状态的知觉,从而产生积极的鼓舞作用,这种鼓舞作用会促使个体趋同于优秀他人的道德思维与道德判断。随着个体道德认知力的提高,其道德行为也间接得到发展,愈发成熟了。我们在选取榜样时,榜样要具有真实性、针对性、贴近性,这样的榜样才能够为学生所赞同,所模仿,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亚社会认同——社会化引导

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说,人们的直接生活世界与社会环境,是自己居住地在一定范围内构成文化同一体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亚社会,而不是通常所说意义上的宏观社会。作为人们现实的社会环境,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因此,人们在其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认同的是作为自己直接生活世界的亚社会。他们必须接受亚社会的引导,必须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够顺利成长与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之一,就是渴求被同伴接纳,而且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当他们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同伴的认同上,此时的同辈群体就构成了一个亚社会群体。但是,当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或期望与大社会相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又被他们所意识,他们就会产生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压力而难以解决。比如考试作弊的问题,有同学需要自己提供答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追寻艺术
一束野菊花
教师节的礼物
小雷锋
晨练
皮特洛奇遇记
夕阳真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20年后,我是绿色天使
神奇的实验
珍惜拥有
神笔马良游现代
广州的变化
20年以后的生活
心愿
浅探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与对策-物流管理论文(1)
严把“三关”全程控制 努力提高医院审计质量
对社保资金审计监督方法的思考
网络经济对医院审计的管理策略探讨
浅论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在银行业中的运用
外部审计对缓解控股股东代理冲突的价值分析
试论初中英语写作能力训练方法探讨
试论图书馆信息服务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试论化学教育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浅谈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浅析高中学校教师师德问题
浅析怎样培养学生全面学习地理知识
浅论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行政管理论文
探析初级中学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对策
探析乡镇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行政管理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新尝试──《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记
对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探索──《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与评析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谈后进生的教育
“有必要同情弱者吗”──《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及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案例及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反思
两种思想理念的碰撞──《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具有语文味儿的对话最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心得
缺少照应、美中不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