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4-01-28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研究初探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研究初探
1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现有的监督管理措施尚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对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监管。如何建立完善的网络文化安全防范体系,为网民提供一个安全、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网络监管部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视角,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归纳总结了网络文化及网络文化安全的概念及特征。
2 网络文化
2.1 网络文化解析
总结了关于网络文化的诸多观点后,我们认为网络文化是指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与各种文化形式相关的各种信息。网络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网络,即不局限于个人和单机范畴的计算机信息交流和传播系统。文化是指与各种文化形式相关的各类信息。网络文化既包括资源系统、信息技术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括网络活动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内容,还包括网络活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是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的总和。
2.2 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四点特征:
⑴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特征。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1”和“0”的组合存在。正是因为这样,网络中信息才是数字化信息,才使得文本、图形、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可以相互融合为多媒体的载体形式在互联网中传播。
⑵虚拟性特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文化是发展于虚拟世界的文化,也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中的主题和客体都是虚拟的,甚至网络文化活动本身也是虚拟的。网络文化是通过信息的数字化,传递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对自然和人类生活进行动态的实时再现或仿真再造[4]。
⑶群体性特征。网络文化是由众多不同的小群体组成的一个宽泛的群体。共同的观念、爱好、或者共同的特征是其群体内部或者群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在这个宽泛的大群体中,众多个体通过自主的选择不断的分化聚类,最终使网络文化呈现出群体性特征。
⑷内容可共享特征。互联网的产生使得其信息具有可共享的特征,人们通过信息的共享使网络的传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互联网中的信息不具备一般事物的唯一性和排他性,这正是互联网优于其他平台的关键[5]。
3 网络文化安全
3.1 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安全即是指网络文化信息对中国的文化及其各种利益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文化可以产生积极地影响,同时也可以产生威胁、危害、破坏等负面影响。
维护国家网络文化安全,就是要保护本国人民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被其他国家干涉,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积极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6]。
3.2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
⑴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
⑵淫秽色情等不健康信息未得到有效监管。
⑶西方价值观借助网络向我国渗透。
4 展望
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和设立既是为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国家网络文化的安全运行的程度和状况提供逻辑框架和方法论的基础,也是建立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有关网络文化安全评价标准的制定将成为今后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目中的老师
- 吾班大胖
- 我
- 让我受益匪浅的朋友
- “小公主”的坏习惯
- 瞧!我这个家
- 家有考妈
- 个人简介
- 我不在
- 奇幻江湖(1)
- 我的脚呦
- 想念一只猫
- 我的新班主任
- 一杯白开水
- 爱打牌的爸爸
- 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分析
- 探讨基于RSS技术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 探析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 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
- 分析FDI对我国贸易出口额影响的实证
- 研究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在蒸汽管道保温中的应用
- 机械设计类课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 研究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流程问题
- 浅论CAD技术及其应用的若干问题
- 环境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研究
- 研究门诊老年输液患者心理护理的应用
- 研究中国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
- 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国际贸易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研究二次顶出方式在注塑模具中的应用
- 探讨如何合理使用数控机床
- 《雷电颂》教学设计4
-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2
- 《春酒》教学设计
- 《吆喝》教学设计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
-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3
-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4
- 《吆喝》教学设计3
- 《吆喝》教学设计2
- 《春酒》教学设计2
-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
- 《旅鼠之谜》教学设计3
-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6
- 《吆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