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4-01-28
2012:百度搜索风云榜的民意解读
2012:百度搜索风云榜的民意解读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与百度公司合作完成了基于百度搜索风云榜数据的民意解读报告。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催化下,“娱乐”精神已经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在这个多元化时代寻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是公民社会的头号标签。本文是其中的综合性解读报告。
一、2012网络问政:反腐成社会政治背景板上的主色调
网络反腐一开始借助社会化媒体等网络传播平台,以爆炸性的猛料让公共舆论空间瞬间鼎沸,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公共舆论突发事件。一个个贪官都被网民贴上了朗朗上口的标签,也让一个个本来严肃的反腐事件呈现出娱乐化的趋势。“娱乐反腐”带动了网民的反腐热情,尤其是雷政富的艳照门曝光后,其被恶搞的一系列照片不断见诸网络,被恶搞挖苦的雷政富,已经不是雷政富本人,而是所有像雷政富一样的贪官污吏。
在社会化媒体助力下,反腐已从dash;种戏谑的口吻表现了对现下物价飞涨趋势的无奈和不满。
位列“十大关注热度上升最快”榜单第二位的是“蒙牛伊利停售”。不管停售原因是什么,这种谣言难免会让消费者本来对食品安全问题就绷紧的弦又紧张起来。接着又爆出明胶果冻、毒胶囊、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件,网友用黑色幽默和调侃的方式,表达着对食品安全屡屡出事的不满和失望。食品安全固然与相关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但是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失语和失职。每一次食品安全事故损害的不仅仅是企业的信誉,更是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消解。公众的信心在一次次食品安全事故中被消磨殆尽,而政府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也在一点点转化为公众的不信任。
三、2012文化现象:借古讽今成为人们的一种排遣方式
2012年,最忙的人莫过于杜甫,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网上疯转,所有的图片都是对中学语文课本杜甫画像的“再创作”,好事的网友戏称“杜甫很忙”。网民们的恶搞基本上没带什么功利色彩,最多也就是娱人娱己,虽然难逃“娱乐至死”之讥,但终归是一场快闪式的网络狂欢。从“网络小胖”到“杜甫很忙”,网络恶搞推陈出新,其中有网民热衷参与、释放创意的因素,也不乏社会批判意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已成为一些网民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多彩文化的集中体现。
位列“十大贴吧神贴”的“元芳,你怎么看?”已然成为广大网友发发牢骚、倾诉不快的重要人物,形形色色的事情都要麻烦到“元芳”,引发了网友“千万次地问”,以至于呈现出继“杜甫很忙”后“元芳很忙”的网络狂欢场面。有网友认为,这是继“甄嬛体”、“离骚体”、“诗经体”、“淘宝体”等网络文体走红之后又一场自娱自乐的网络狂欢。以“元芳,你怎么看?”作为结束语,嫁接到各种叙事中,网友并不期望由此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而是以此得到了情绪的宣泄,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其精髓在表达而非询问。对元芳在电视中狂拍马屁的嘲讽,对现代社会中缺少安全感,对诸多不满现象的嘲讽。
四、2012聚焦人物:社会溃疡面流失的是人们的信任和社会的尊严
“屌丝”式的自嘲,源于财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许多青年面对的现实是:即使竭尽全力去奋斗,自己财富的积累与“高富帅”、“白富美”所拥有的基础与条件还是相差很远。所以,不准理解“屌丝”那种复杂心情的表达,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
从郭美美的“都是干爹送的”到齐B小短裙事件,到重庆奉节官
员灌醉女记者自称是干爹,再到女子晒干爹赠送“连体钞票礼服”,“干爹”这个早已残破不堪、臭名远扬的词,再次被网友拎出来奚落嘲讽了一番。从“拼爹”到“拼干爹”,说明中国正堕入一个拼爹的时代,有好爹的当然就啥也不说了,没爹的,那就要找个干爹给予支持。双方一拍即合下,那些成功老男人就成了干爹。从某个角度来看,“干爹现象”已然成为大众的娱乐消费产品。人们津津有味地八卦着,细究之下,在这种对“干爹现象”的窥探中,很多人是既好奇又鄙视,既痛恨又兴趣十足。“干爹”与“干女儿”的关系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足以装下人们对年轻女孩与衰老男人之间的所有想象。可以说,“干爹”一词勾起了不少人对权力、金钱、美色等的原始欲望,这或许是“干爹”这样红的真正原因吧。
五、2012娱乐现象:草根调性已成中国娱乐领域的主旋律
在2012年的“十大金曲”榜单中,《最炫民族风》荣登榜首,一个3年前的歌曲经过社会化媒体的疯传,“韩星版”、“王菲版”、“杰克逊版”,各种MV版本层出不穷,掀起一阵最炫民族风热。但也许昨天你会因为《最炫民族风》与任何动作都能实现“神同步”而着迷,今天你又对《江南style》的“骑马舞步”兴趣十足,同样位列“十大金曲”榜单中的《江南style》之所以火,很大程度上是其嘲富的内容与搞笑舞姿,再加上容易表演等,迅速风靡整个网络。从全球范围来看,《江南Style》中的“骑马舞步”引发了全球网民纷纷模仿、改编热潮,有网友说这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全球网民对主流流行文化的“解构”,某种程度上让所谓的“主流”变得难以立足,“主流”走向了更加分裂化、碎片化、无厘头化,文化消费也日趋浅显化、娱乐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中秋节
- 课间活动
- 来福
- 日记
- 买文具
- 大闸蟹
- 一双美丽的拖鞋
- 我爱丰收的秋天
- 谁和谁好
- 郊游的好季节
- 给妈妈打电话
- 我的弟弟
- 我们的校园
- 小小手抄报
- 打针
- 谈中国电视电影生存之境
- 分析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经济影响
- 关于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立法探讨(1)论文
- 对电视电影的概念
- 浅谈城市建设专题艺术片的创作
- 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1)论文
- 谈电视节目舞台“展示设计“的艺术张力
- 论民行检察适用调解优先原则(1)论文
- 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 成本与收益:关于夫妻家务劳动价值的法经济学分析(1)论文
- 城市化进程中的亲权履行缺失及其对策思考(1)论文
- 简析离婚财产分割中家务劳动价值的确认(1)论文
- 谈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批判-以电视相亲节目为例
- 法律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土地产权(1)论文
- 对中国电视剧制播模式分析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四季》教学设计5
- 《四季》教学设计15
- 《四季》教学设计12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四季》教学设计13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四季》教学设计6
- 《四季》教学设计16
- 《四季》教学设计8
- 《四季》教学设计14
- 《四季》教学设计4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