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6

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思考

我认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综合实践等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及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实践中感悟,在操作中体验,在过程中发现,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体现、升华。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我有过以下尝试。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身份证”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不但是生活必须,从中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与数字密切相关,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访问、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 收集有关身份证的信息,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带回了有关信息,同时也带回许多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是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让校园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知识运用的舞台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独立思考并能一起合作探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通过个人的或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问题的答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重在于“导”,具体应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和解惑上。能让学生先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能让学生操作的尽可能让学生操作,能让学生讨论的尽可能让学生讨论,力求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正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让学生“会问”,首先是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在学生有了“问”的机会后,教师才有可能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

四、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

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新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创造性思想的结果。所以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校园资源、社区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创设有数学研究价值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堂、校园和校外等多层面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放开教师“呵护备至”的双手,让学生在数学的殿堂中找到连接活动的通道,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小猴结婚
小毛驴和牛大哥
美丽的星空
最好吃的苹果和梨
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一次特殊的期末考试
别问这是为什么
笋芽儿
小熊拔牙
续写课文《水乡歌》
可爱的小虾
躲雨
快乐的冬令营
我爱我的家乡
在经验事实与公理之间
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收益的实证研究开题(一)
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简评(1)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中日园林的比较
环境因素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嘉宝莉”油漆宜昌市场营销策划案(一)
浅论环境法的价值理念与实现途径(1)论文
简述园林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的设计
论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权(1)论文
花镜应用要点探讨
浅论环境侵权的弱者保护(1)论文
浅论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法律制度(1)论文
镇江赛其电子利用工业设计提升竞争力(一)
《清澈的湖水》 第一课时教学实
《我是什么》 教学设计一
《清澈的湖水》 教学设计二
《假如》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 教学设计一
《清澈的湖水》 教学设计一
《假如》 教学设计二
《我是什么》 教学设计二
《回声》 教学实录
《假如》 教学设计一
《从现在开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设计一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二
《窗前的气球》 教学设计六
《“红领巾”真好》 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