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汉唐宫廷“列肆贩卖”戏考略论文

汉唐宫廷“列肆贩卖”戏考略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03

汉唐宫廷“列肆贩卖”戏考略论文

写论文是件很严肃的事,通常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资料,写的时候也要注意各种格式。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汉唐宫廷“列肆贩卖”戏考略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摘 要:宫中立市、列肆贩卖之戏,为汉魏以来宫廷戏的一个独特品类。东汉灵帝开启先河,南齐东昏侯、唐中宗等串戏为乐,历代传演,升级新变后更具亵戏色彩。作为标本,“列肆贩卖”戏由剧目而至剧类,可补古代戏剧形态认识之缺失。

关键词:汉灵帝;列肆贩卖;宫廷戏;亵戏

作者简介:高莹,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从事词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2-0113-07

任半塘先生首次提出“宫戏”1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重视古代宫廷戏的主张十分难能可贵。但是,帝王笃好演剧者,是否如任先生所言首推东昏侯呢?研究发现,东汉灵帝刘宏爱好歌舞戏剧,在后宫“身为贾服”、“列肆贩卖”,正与戏剧本质——模仿装扮相吻合,完全就是一场独特的宫戏演出。学界尚未发现这一剧类并予以探讨。帝王后宫任情娱乐戏剧的图景,往往被历史书写者讳莫如深。即使有记载,或缘于揭露和批判昏君而矫饰不清,或出于为尊者讳而故意简化或遗漏;当代研究者即使走出戏剧功能论的影响,不再简单地视之为无道昏庸,仍然囿于“合歌舞以演故事”等旧戏剧观而缺乏本质界定和深入研讨,从而使这类宫廷剧目被遮蔽而成为“盲点”。这一问题的发现极为重要,能够揭示出“潜伏”已久的宫廷戏剧演出,有补于对古代戏剧形态的认识。本文专题探究“列肆贩卖”戏的本事流变及戏剧史意义,期望填补汉唐古剧研究的一项空白。

一、本事与命名

东汉灵帝刘宏,在位二十二年,由于其昏庸淫乱、卖官鬻爵,加上宦官专权、党锢之祸等严重祸乱,政治局面极其反动黑暗,为历代史家所诟病。东晋袁宏《后汉纪》中首先有一处记载:

是岁(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灵帝)于后宫与人为列肆贩卖2,使相偷盗,争著进贤冠。又于西园驾四驴,上躬自操辔驰驱,周旋以为欢乐。[1](P472)

这则戏剧材料是因为数落灵帝的荒淫而有幸记录保存的。汉灵帝在后宫与宫人“列肆贩卖”,以为笑乐,“为”即装扮表演,为、作,皆有表演、演戏的意思,符合有关古剧记述的通例。后世晋代的“作舍利弗”、唐代的“作安公子”莫不为戏。[2](P33)从戏剧本质考量,灵帝与宫人扮演市井商贩做买卖,讨价还价,自是故事情境的必有关目。其中夹杂小偷小摸情节,一定不乏嬉笑谐谑或者争辩斗嘴的对白。如此“列肆贩卖”故事的表演与人物角色装扮,是一种典型的戏剧形态,应属宫戏范畴。

如果《后汉纪》记述较为简略,干宝《搜神记》所载则因某些细节愈加详尽更能揭示其戏剧性:“汉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令后宫采女为客舍主人,身为估服,行至舍间,采女下酒食,因共饮食,以为戏乐。是天子将欲失位,降在皂隶之谣也。其后天下大乱。”[3](P327-328)灵帝让宫女装扮成客店主人,他自己则穿戴商人服装扮为顾客,上前买卖酒食,甚至拉上“主人”一起饮酒,从中取乐,显然把“列肆贩卖”具象化了。这则记载意在强调灵帝无道引发天下大乱的灵验,却保存了灵帝在西园列肆贩卖的一个特写镜头。既然“数游戏”,就不是偶然行为,那么集编剧、导演与主演于一身的汉灵帝,在演出实践中一定会有更多的彩排尝试与不断的情节增饰。干宝的“特写镜头”是从“天子将欲失位,降在皂隶”的特定视角拍摄的,不可限定为灵帝商贾戏乐的全部内容。

范晔《后汉书》的梳理愈加清晰顺畅:“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令后宫采女为客舍主人,身为商贾服。行至舍间,采女下酒食,因共饮食以为戏乐。”[4](P3273)这一记录也再度确认灵帝之戏实有其事,西园是其主要演出场所。此书不止一次提及列肆贩卖之戏,且可以互补:“是岁(即光和四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4](P346)意思是:这年,灵帝在后宫设立市场店铺,让宫女们装扮后表演贩卖,甚至还会伴随因盗窃而互相打闹争斗的场景。灵帝本人则换上商人的服饰,在店铺里饮宴为乐。宋人所编类书《太平御览》有三处撮录《后汉纪》等史书,记载较详者:“四年,于后宫与宫人为列肆贩卖,更相偷盗争斗,上著商贾服以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5](P440)“上著商贾服”等装扮行头之记录,再度在细节上吸收了史书、笔记的做法,切实传播着灵帝与宫女们商贾装扮、列肆贩卖的戏剧真相。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合理还原几重意思:后宫、西园设立了店铺市场,其间商贩买卖、盗窃争斗,宫苑已然化为灵帝导演、装扮、演出的露天剧场。出于对市井买卖的好奇和体验,灵帝不惜降皇帝之尊,扮做商客,去向宫女扮演的客店主人寻酒问食,借此享受笑乐。皇帝和采女,既是表演者,也是消费者;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在此,有必要解释“采女”。采女,在东汉后宫嫔妃中地位最低。据《后汉书》记载:“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4](P400)虽然东汉时后宫设置与消费走向简朴,但等级使得女性待遇不同。作为后三等之末的“采女”,除了得些节序赏赐并没有官职待遇。那么,“采女”从何而来呢?李善注《文选》引应劭《风俗通》云:“采女。案:采者,择也。以岁八月,洛阳民,遣中大夫与掖庭丞、相工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壮妖洁有法相者,载入后宫。”[6](P2197)对读《后汉书·皇后纪》所载:

汉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4](P400)

由此可见,在后宫女性中地位最低的“采女”,全部“采”自民间,她们当中了解熟悉一些市井商贾风习的自然有之。这些采女也许为长于后宫的汉帝提供了基础“脚本”,热闹的商贩经营、其间的财物盗窃等市井生活场景纷纷进入后宫苑囿,作为自然表演也不乏即兴发挥而增益剧情。   对于这一新发现的戏剧节目,此前尚无专门名目以称之,为便于研究讨论起见,亟须拟定一个科学名称。考量这一剧目,剧情主旨是装扮贩卖以追求商贩之乐,史料记载也多有“列肆贩卖”之关键词,故此我们暂拟名为“列肆贩卖”戏,以求尽力与古代史家的记述保持一致。此外,考虑戏剧史中汉魏以上古剧多称“优孟衣冠”、“东海黄公”、“辽东妖妇”等,这个拟名除了通俗明白,也与以往剧目的四字成语式称名习惯相合。

既然戏中有宫中立市,是否可以称之为“宫市”戏?宫中立市也非纯属虚构,史载齐桓公宫中设有七市,因为内有游戏娱乐的“女闾”,而被视为亡国之妖相。鲍彪注:“闾,里中门也。为门为市于宫中,使女子居之。”[7](P15)后世“女闾”指娼妓聚集之所,但本义主要在于商贩门市。唐代“宫市”,人所共知,那是派遣太监做宫市使到民间集市上去采买抢夺。如果以“宫市”戏为名, 固然明白通俗,但易于误解为上述更著名的宫廷类似事件,故不采取。

此外,有同行专家建议可用“秘戏”来称谓宫廷戏剧表演。历来皇家之事,常常以“秘”作为修饰,如“秘舞”、“秘府”分别指代宫中舞蹈、禁中藏书之所,以标榜神秘性。“秘戏”之名于史有据,它是否可以担当此任呢?“秘戏”说法最早出现于汉景帝时代。当时郎中令周仁“为人阴重不泄,常衣敝补衣溺裤,期为不洁清,以是得幸。景帝入卧内,于后宫秘戏,仁常在旁。至景帝崩,仁尚为郎中令,终无所言”[8](P2772)。这里的“秘戏”是亵戏之意。“秘戏”说法神秘笼统,内涵指向不一,有多种分歧。1“秘戏”虽有戏剧表演的义项,由于历代宫戏品类不一,用此字眼并不能清晰准确地界定“列肆贩卖”之戏。

综上,我们暂拟称之为汉宫“列肆贩卖”戏,既指汉灵帝编剧、导演并主演的一个剧目,同时也概括当时已“数游戏”而每次不同,但是大别于“汉代百戏”等其他杂伎的一个剧类。东汉以后,此类表演代不乏人,“列肆贩卖”戏则由具体剧目转化为宫廷剧的一个类名而传世。

二、传承流变

继汉灵帝之后,历史上宫中立市、列肆贩卖的表演不绝如缕。《晋书》载:“(愍怀太子司马遹)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其母本屠家女也,故太子好之。又令西园卖葵菜、蓝子、鸡、面之属,而收其利。”2愍怀太子喜欢在宫中立市,令人宰牲卖酒,甚至会亲自上阵,手揣斤两丝毫不差。此句颇可注意,愍怀太子之母出身于市井屠酤之家,其门风影响所及,太子就是有先天遗传,但是他能有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的绝技,肯定不只是母亲教育能办到的,必须习练不辍,日久天长方可办到。由此推知,或者此类表演经常进行,或者愍怀太子对此技极感兴趣,反复练习。无论哪一种,都表明此类表演绝非偶然一回。据史料记载,东宫每月都有五十万钱以备日用3,作为太子自然无须依赖立市贩卖以谋财取利。《晋书》说愍怀太子从中赢利,可能对其目的有所误读,出于笑乐使人屠沽贩卖才合情理。这就从侧面反映西晋宫廷爱好立市贩卖风气之浓,愍怀太子或许与后宫侍从一起以商贾身份装扮一番,如此更能产生不同寻常的笑乐效果。《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记载了会稽王司马道子之事:“道子使宫人为酒肆,沽卖于水侧,与亲昵乘船就之饮宴,以为笑乐。”[9](P1734)司马道子让宫人酒肆沽卖,是为了欣赏“列肆贩卖”的表演而从中取乐。这则记述虽然较为简略,但伴随着宴饮,一场“列肆贩卖”戏布置上演了。参阅下面的史料,更多细微真相会渐渐浮出:“司马道子于府第内筑土山,穿池沼,树竹木,用功数十百万。又使宫人为酒肆,酤卖于水侧。道子与亲幸乘船,就其家饮宴,若在市肆,以为笑乐。”[10](P255)可以想见,堂堂王府内竟然摆列酒肆,状如市廛,道子、亲幸与宫人都要适当装扮,表演并享受宴饮的场面,如置身市井之间,“以为笑乐”已然透露出列肆贩卖而戏谑调笑的戏剧效果。

南北朝时期,“列肆贩卖”的宫戏表演呈现升温之势。宋少帝刘义符曾有此戏:“时帝于华林园为列肆,亲自酤卖。又开渎聚土,以象破冈埭,与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夕游天渊池,即龙舟而寝。”[11](P66)记述虽然简略,不见装扮、贩卖字眼,但与灵帝、愍怀太子等材料交叉透视,不难揣想其间隐藏的戏剧因子。宋少帝亲自上场列肆酤卖,当然不为赢利,自然是装扮以为笑乐。南朝皇帝大多奢侈腐糜,经常做出一些被世人视为荒唐的举止,而往往在这“荒唐”之中隐藏着戏剧行为。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不仅大肆兴建豪华宫苑,令其宠妃潘玉儿表演“步步娇”,还喜欢曲艺杂技,能担白虎幢,吹笙作歌,能弄《女儿子》,痴迷装扮表演。他更迷恋“列肆贩卖”之戏。《南齐书》有载:“又于苑中立市,太官每旦进酒肉杂肴,使宫人屠酤,潘氏为市令1,帝为市魁2,执罚,争者就潘氏决判。”[12](P104)比之以往,除去一般的贩卖情节外,东昏侯、潘妃与宫人的表演更多几分波澜。潘妃出身市井,熟悉酒肉买卖,一旦宫人所扮的商贾因买卖发生争执,就由她进行裁决。戏剧的故事性增长突出了。东昏侯出于宠爱不惜屈身于潘妃之下,做这位市场管理者的手下,来执行惩罚。因为皇帝以万金之躯观演这种低贱的市井买卖之事,自然被认为荒诞不经、不务正业。宣德太后治罪令中数落东昏侯的罪行“身居元首,好是贱事,危冠短服,坐卧以之”[12](P107),显然就是指向此事。

后世宫廷中,“列肆贩卖”之戏不仅受到追捧而且转变升级,彰显这一剧目的特殊魅力。唐人大致沿袭汉魏传统,宫廷大宴常常是用热闹奇异的百戏节目开场,之后歌舞登场以共贺升平。但是,中宗时代大酺的节目单上明确添置了新型剧目。中宗极为爱好戏谑游乐,竟然把极为俚俗的剧目“列肆贩卖”公演于普天臣民会饮之际。据《旧唐书》载:

(景龙三年)二月己丑,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大酺,继而左右分曹,共争胜负。上又遣宫女为市肆,鬻卖众物,令宰臣及公卿为商贾,与之交易,因为忿争,言辞猥亵。上与后观之,以为笑乐。[13](P147)

从记载看,中宗没有走上表演场装扮过瘾,但能表明他作为导演、观众予以安排、欣赏的热衷程度。既然“为市肆”、“为商贾”,显然指向场景、角色的模仿装扮,可以推想贩卖、忿争等戏剧化情节,“以为笑乐”再度点明这一剧目的火爆效果。这里有三大显著变迁。其一,“列肆贩卖”以往只是出现于皇家后宫或府内苑囿,皇帝自娱自乐而已,中宗时始有国家大型公开场合表演的记录。其二,以往参演角色除去皇帝、太子,便是宫女,此处增进公卿大臣。其三,在“列肆贩卖”的主打情节中添加亵戏的成分,“不亵不笑”的艺术通则尤其适合市井风味的剧目。言辞忿争猥亵,列肆贩卖兼具亵戏的成分,造就愈加浓郁的笑乐气氛。然而,《新唐书》对于同一事件做出如此描述:“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为宫市以嬉。”[14](P111)对比后不难发现,它略去了宫女、公卿一起表演列肆贩卖的情节,仅仅一个“宫市”字眼无法见出掩盖的戏剧实质。也许《新唐书》著者认为详尽实录无益于中宗的形象事迹,或者对此不以为然而简化了记载。后来《资治通鉴》基本是沿着《旧唐书》的路子,虽然简化了文字,尚能见出立市贩卖的戏剧情形。宋代亦不乏此类文献。爱好游赏的宋徽宗效仿汉灵帝、北齐后主,笃好立市贩卖和装扮行乞,并和幸臣蔡攸、王黼等一起观看后宫秘戏。3只是面对杂剧院本以及各样通俗文艺愈加发达的时代,“列肆贩卖”已然小巫见大巫,逐渐淡出了研究者的关注视野。至于众所熟知的明武宗开设皇店,身着商人衣、头戴瓜拉帽,于宝和六店与宦官店主进行贸易,讨价还价,别立市正负责调解纠纷,在酒家与宫女、勾栏女艺人所扮酒妇娱乐嬉戏等4,则因徒具戏剧起源时的“儿戏”性质而付之笑谈和史论了。清代学者赵翼虽然曾经梳理宫中立市的线索,认识到“宫中屠贩不始于东昏”[15](P376),但他仅仅是从宫中屠贩角度关注史实,终究未能从列肆贩卖的模仿装扮本质去揭示这一宫廷剧的真实面目。   三、价值评估

(一)我们认为,戏剧的本质为模仿装扮。汉唐演出“列肆贩卖”之际,从皇帝、后妃、臣僚到宫女各有角色分工,有装扮表演,不乏生动的故事情节,符合戏剧本质界定,又因在宫廷苑囿中表演,为一出宫廷剧目应无疑问。从剧情来看,以宫中立市、列肆贩卖为基础,商贾和客舍主人之间买卖问答,中间穿插因盗窃财物而引发的争斗,科白兼有打斗,滑稽融入表演,未见歌舞记述,戏剧色彩很浓,势必产生耍笑逗乐的效果,无异于一出笑乐剧目。作为一种宫廷戏剧形态,东汉灵帝首开先河,后世传承,日渐成熟,升级新变,所谓宫中立市、为商贾服、列肆贩卖、盗窃争斗、言辞猥亵、笑乐中见亵戏的性质,也是这一剧目随着口味需求升华使然。唐代之前未见史料记载“列肆贩卖”戏中有猥亵言辞,但当灵帝和宫女扮为商贾和店主,能够生发笑乐,也许不仅仅是贩卖情节所产生的效果。亵戏成分被明确化出于中唐时期。唐中宗为增加看点,令装扮同样身份的臣子和宫女在贩卖之时由于忿争而言辞猥亵,有唐一代猥戏、亵戏因子比比皆是,“列肆贩卖”的亵戏成分正与此呼应。后世宋金元杂剧院本中的《闹酒店》、《哮卖旦》、《调贼》等调笑剧目,透过剧目名称,应在某些情节或者喜剧精神上有所贯穿关联,或为汉唐以来列肆贩卖剧目影响所及。

(二) “列肆贩卖”戏,题材极为通俗,成为宫廷戏其来有自,与市井文化的浸染以及君主爱好有密切关联。虽然两汉时期不断出台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官营以至各地区的商业贸易一直存在,市井社会中更是弥漫一股商业气息。而且早在西汉,汉胡交流已很频繁。不用说蜀地著名的文君当垆卖酒,由于受胡文化影响,妙龄女子当垆卖酒的经营模式渐为普遍现象。辛延年《羽林郎》诗中说“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16](P98)。市井中处处充斥着迥然于传统农业生活的商业现象,可见当时胡地习俗对中原之渗透。1何况灵帝本身就是一个“胡文化控”,即胡地乐舞习俗的着迷者。据《后汉书》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4](P3272)当时,汉灵帝率先热衷胡文化,他的个人爱好引领了一时风尚,使当时的京都上层纷纷仿效。内外影响之下贩卖盛行,商业气息浓郁。由此可见,即使出自皇帝个人的滑稽喜剧行为,也是时代社会风气的产物。

汉灵帝热衷俗乐,西园是其享乐游赏的重要场合。《后汉书·五行志》记述“灵帝数游戏于西园”[4](P3273)。西园有擅长鼙舞鼓吹的李坚。[17](P323)东汉宫廷内外可能有多个机构掌管俗乐,除去熟知的黄门鼓吹之外,还有西园鼓吹。[18](P82-83)就在西园,灵帝数次和宫女们贩卖为戏。据记载,灵帝因厌倦宫中生活而寻觅市井乐趣:“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 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2侍奉皇帝出入禁中的两位宦官,投灵帝之所好,招来无行之徒大肆编排民间俗事,还不免绘声绘色有所渲染嬉戏。灵帝高兴之极,就会赏赐升迁这些表演者,所赐职位当然是虚名。“无行趣势之徒”盖为市井艺人,或为民间善表演者,身份卑微低贱,以其谑谈娱人,供人取笑,所谈作为素材一定有助于灵帝酝酿排演“列肆贩卖”之戏。

(三)演出之时,汉灵帝扮作商贾,身穿商服,其他角色自然也会装扮一番,当时尚无明确定型的戏服,应大致仿照生活真实而来,角色的戏装因身份不同而有别。由于儒家文化、礼制思想之影响,社会上不同身份、阶层的人服饰有明显差别。《礼记·坊记》载:“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19](P1283)灵帝为求笑乐而不拘礼法,在演出“列肆贩卖”时为商贾之服,服饰应该足具特征,角色身份才会彰显。当时的商服究竟有何特点呢?汉代立国之初,重农抑商,高祖八年曾下令曰:“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 纻罽,操兵,乘骑马。”[20](P65)之后,高祖等又颁布法令:“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8](P1418)可见,当时商贾社会地位不高,其服饰也便普通甚或低贱。直到东汉,对商服依然有很多限定,《后汉书》载:“贾人,缃缥而已。”[4](P3677)所谓“缃缥”,是指除去浅黄、浅青色,商贾服饰无权享用更多色彩,几同庶民。魏晋南北朝时期,商贾命运也没有什么改观,甚至其着装都有侮辱性的限定:“晋令曰:侩卖者,皆当着巾,自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5](P3694)再以前秦为例,当时不仅贬称商人赵掇等为“商贩丑竖”,而且明确规定“金银锦绣,工商、皂隶、妇女不得服之,犯者弃市”[9](P2888-2889)。当权者虽然出于抑制奢侈的愿望,但视工商与皂隶等同,对于衣服的颜色、质地、样式等都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商贾之服自然有其特征,在当时不免贱服行列。依此类推,根据角色需要装扮为客舍主人,自然也是时人一望便知身份的服饰。宣德太后数落东昏侯沉迷贩卖贱事,所谓“危冠短服”,应与南齐商贾服饰有所关联。对于宫中表演者而言,这些服饰都与常服迥异,更增无限趣味和笑料。因此,“列肆贩卖”之戏有助于侧面传递当时戏剧表演的服饰信息,能够进一步丰富对汉唐戏剧的服饰认知。

(四)汉唐“列肆贩卖”戏中,皇帝常常会和宫女、臣子一起粉墨登场,属于自娱自乐性质,其非优伶身份折射出戏剧发展的生态特点,由此可间接想象当时专业演员的演剧水平。以东汉采女为例,她们出身市井,采入掖庭,掖庭本掌内廷乐舞之事,即“采女”作为宫中女乐,但并非专业俳优。“列肆贩卖”戏中采女临时充任女优,至多是数次客串演出,当时专业演员的表演状况由此可以想见。此类表演应非个案,不只偶尔演出,并代有传承,从服饰装扮到角色扮演,都应该因为不断编排演出趋于成熟化,侧面折射出当时戏剧表演的实际状况。“东海黄公”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汉代代表性剧目,同样出自民间,因跻身于“百戏”表演之中,其中有故事情节因素,还是仅仅停留于拟人表演,如同后世踩高跷、跑旱船之类,也是说不清楚的。毫无疑问,汉灵帝的“列肆贩卖”戏,这类自娱自乐的业余演剧竟达到如此水平,提供了一个历史实事的“抓手”。由此可以判断,汉代宫廷与民间的职业剧坛的演出实况与水平,决不可能远远低于汉灵帝的业余演出,不能把历史记述的盲区当作历史真相。   (五)作为标本,“列肆贩卖戏”有助于揭示古代宫廷戏的历史生态,借此可以开拓古代戏剧研究的新视野。帝王之事,历来是极为敏感的政治话题,其后宫生活更是忌讳异常,所谓:“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诗·鄘风·墙有茨》)中冓,宫闱、宫廷内部。为尊者讳这一避讳传统甚至使得许多宫闱笑乐之事成为禁区。又由于后宫之事的记载本身存在风险和挑战,一般史家往往避重就轻,对于君主的娱乐行径不惜出以筛选、隐晦、伪饰之笔,即便对昏君废帝的戏乐稍有记述,也是为了制作“大字报”,予以批判鞭挞,以为后世警戒。深受正统思想浸染的史家对于“列肆贩卖”一类荒诞不经的装扮表演与叛经离道的声色爱好,自然是严加斥责并借此发出谶纬应验:“此服妖也。其后天下大乱。”[4](P3273)灵帝喜好胡服、贱服和列肆贩卖之间也许有某些联系,他扮作商贾时脱下九五至尊的帝服,代之以贩夫走卒之贱服,难怪正统舆论会视之为“服妖”。历来史家正统著录、批评灵帝之祸,无不持以相同论调:“汉之灵帝,不修人君之重,好与宫人列肆贩卖,私立府藏,以营小利,卒有颠覆倾乱之祸。前鉴若此,甚可畏惧。”[21](P1072)不过,灵帝列肆贩卖以为笑乐,绝非以营利为目的。如此“君不为君,臣不为臣”的嬉戏表演,无论如何只会被正史批评贬抑,如记载唐中宗之事,从《旧唐书》到《新唐书》的有意筛选等。由此推想,历史上的宫廷戏史料不过为残篇局部,更多则难免残缺或者流失。这不仅缘于禁内隐秘难以外传,只有史家书写帝王事迹时,出于政治箴戒目的侥幸流传一些,同样出于政治教化目的,更多放纵无端的戏剧娱乐被删削屏蔽了。

总之,“列肆贩卖”戏的产生并非偶然,与汉唐商业发展、域外交流、市井世俗口味、追求新奇娱乐等关系密切,透露出宫廷和民间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早期戏剧有混融于游戏的一面,由于为尊者讳、因人废戏以及遗漏简化史料的影响,由于戏剧研究者受传统戏剧观“合歌舞以演故事”的局限,一些戏剧形态的真相一直未能呈现出来。如同考古发现,珍稀的瓷器残片往往隐含着很多可贵的信息,有时候比普通的完整器皿价值还大。“列肆贩卖”戏仅是沉船一角。我们有必要打破庸俗社会学以及戏剧功能论之束缚,科学界定戏剧本质并重新衡定戏剧史料,努力打捞更多尚被遮蔽或处于盲区的戏剧形态,以勾勒更为清晰深刻的古代戏剧发展轨迹。

参 考 文 献

[1] 袁宏:《两汉纪·后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

[2]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王根林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5] 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

[6] 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9]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 萧绎:《金言》,陈伉,张恩科译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1]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 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 赵翼:《陔余丛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16]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 曹植:《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8] 钱志熙:《汉魏乐府艺术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19]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20]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21]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杜桂萍 马丽敏]

以上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汉唐宫廷“列肆贩卖”戏考略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喜欢,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往“春天”的“地铁”
我爱家乡的可比克
爱,是需要表达的
厨王争霸赛
她笑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分享亦是快乐
烤番薯
诚实最可贵
我的学习生活
校园的早晨
马兰宴
妈妈的厨艺
表妹的心事
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
浅论“三多一创”是提高教师撰写科技论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试论博客的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探索
关于电能计量精品培训项目建设初探
关于行动研究与高职英语写作教学
关于从影响高职学院发展的三大问题到解决的三大对策
关于四川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调查及政策建议
试论多媒体教学利与弊
试析先进发展观下我国成人教育体制改革的探讨
试论提升一线员工岗位胜任力的培训体系研究
关于电力企业基层班组新员工培训工作研究
关于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
关于企业员工培训初探
简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成人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究
简论县供电企业ERP项目培训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杂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蒲松龄赴宴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关于海市蜃楼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课堂实录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例
《山市》有关资料
蒲松龄故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