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演进轨迹探因

"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的产物,亦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既具有回应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爱国品性,又具有吸收和改造中西文化精神的属性。它的演变历程对应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四次重大民族危机,呈现出由钦羡到议论,由民主改良尝试到民主革命实践的阶段性和高潮起落。对民权的阐释亦由“人民权力”回归到“人民作主”的本来内涵,民权的外延由部分参政权延伸到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人权,最后出现了主权与人权合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理论。由于近代救亡御侮历史重任的紧迫性,使近代民权思想呈现出某种现实功利主义倾向,民权思想的演变规律因而呈现出由表象——神髓、制度——精神、议院——民权自外而内的特殊逻辑,民权思想出现了民主与民权第一性第二性的分歧,最终形成一种不完整的中国式民权思想,使近代中国的民主进程迂回曲折、持久缓慢。

【关键词】民权/民主/议院/民权主义/民权思想

【正文】

近代中国的民权思想,是鸦片战争以后的所谓二千年来一大变局的产物。以鸦片战争为契机,“欧风美雨”随着侵略者的枪炮飘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西文化开始了直接的碰撞,从而促成一部分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省思,并最终逻辑地得出“师夷”的结论。作为“欧风美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民权思想,最终也被列在师法的名单上,并渐渐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

作为舶来品的民权思想,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主要是由于它在所谓“两极相逢”的冲突中显示了自己的特殊价值。本来,东方专制,西方民主,如果两不烦扰,相安无事,那么专制、民主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孰优孰劣的问题也不会引起中国人那么浓厚的兴趣。无奈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打破中国自成一统、与世隔绝的状态,将中国卷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的西方与封建主义的中国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激烈的冲突。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一切不甘亡国的中国人对本国的制度进行认真的反思,审慎地评判专制与民主的优劣。传统的专制制度的价值遭到了怀疑,人们开始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与那些强盛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理论在一个国家被接受的程度,是由这个国家对这种理论的实际需要程度而决定的。而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西方的近代民权思想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思想体系正可以回应中国救亡御侮的迫切需要,因此它立刻被作为一种救亡理论和御侮手段而广泛地采纳了。

追循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危机对民权思想的推动作用。近代中国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四大条约为关节点,民族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专制统治的腐败性暴露得一次比一次深刻,反对专制的民主思想也相应地依此而呈现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鸦片战争刺激了魏源、徐继@①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兴趣,中法战争则激发了郑观应、王韬等早期改良派的立宪议论,甲午战争又启动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改良尝试,八国联军入侵更使孙中山高举“民权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民权思想的变迁轨迹明显依外祸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例关系发展着,而其产生、发展的阶段性演进也无不与历次重大危机相暗合。

综观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演进历程,引进期、议院期、改良期和革命期四个阶段都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色。而改良派与革命派分头并进的民权主张又使民权思想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轨迹。对民权思想的演进进行历史考察,可直接昭示近代中国寻求民主救国的曲折道路,同时也有助于认识民主的实质以作今日的借鉴。

一、引进期 这一时期虽然对西方民权思想有了一些零星的引进,但整个思想界还几乎对这种迥异于专制的民主政治思想一无所知,即便是魏、徐、洪、冯等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只看到西方民主制度的表象,对于民权的认识更是浅薄而模糊。因此这个阶段整个格调是低沉的。但没有序幕就没有高潮,此后的民主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议院期——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发端 早期改良派把得民心与政教同视为富强之本,实际上已窥到了西方政教的民主性。在这种认知基础上,他们设计了“君民共主”的议院方案以体现其微弱的限制君权和提升民权的要求,这一以“君民共主”的方式体现民权精神的阶段就成为中国近代民权思想的发端。

早期民权思想呈现出明确的“内中外西”的基本精神和思想走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次,在思想根基上,早期民权的深层内蕴和思想精神的实质,凝结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层力量——纲常名教。纲常之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石,是直接与西方民权思想的神髓相对立的。早期改良派表面上虽然提倡民权,但骨子里仍是以传统的尊卑等级、伦理纲常为价值取向的。陈炽说:“君为臣纲,古有明训,西人倡自主之说,置君如弃棋。其贤者尚守前规,不肖者不思自取……大乱方滋,隐忧未艾,此无君臣之伦者,不足以致太平也。”(注:陈炽:《庸书·审机》,自强学斋治平十议版,第19页。)断然否定了民权思想的精义——自主之说。黄遵宪批评平等博爱的态度更鲜明:“推尚同之说,则谓君民同权,父子同权矣;推兼爱之说,则谓父母兄弟同于路人也。天下不能无尊卑、无亲疏、无上下,天理之当然,人情之极则也。”(注:黄遵宪:《学术志》,《日本国志》,清光绪二十七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卷三十三。)因而,所谓“民权”也必须以维护“君臣父子”的封建等级规范为主旨。然而,抽取掉平等、自由、博爱精神的民权思想,无异于挖空了瓤的空壳,已失去了其应有的反封建的力量和走向近代文明的内驱力。

再次,在形式与内容的体认上,早期改良派直觉地把握了西方近代民权思想的外在形式——议院制度,却对其神髓——自由、平等、人权如弃敝屣。这种对西方民权思想流于表面的体认使早期改良派呈现出一种舍本逐末的倾向,一边是积极要求开议院,一边对平等自由表现冷漠排斥,事实上,这正是早期民权思想的严重缺陷,即议院与民权脱节,形式与内容的互异。这也是“内中外西”精神实质的矛盾体现。

议院设计的似是而非是早期民权思想的又一个特点。议院制度虽然只是西方民权思想的外壳,但也被早期改良派经过斟酌变通而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改造。

首先,在形式上,早期改良派主张“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注:《郑观应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而“泰西之良法”,薛福成认为“美国则民权过重,法国则叫嚣之气过重,其斟酌适中者,惟英德两国之制,颇称尽善”,(注: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四,清光绪辛丑年石印本。)但英德的君主立宪制虽善,却又“君权过轻”,所以最后确立的是一种“民权不过重”,“君权不过轻”的“君民共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貌似而神离。

其次,在功能上,西方是独立的立法机构,早期改良派所设计的议院却只是润滑剂。因为议院的目的只在改善“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的传统流弊,以使“民隐上达”,“君恩下施”,缓和君民关系和上下关系。这样的议院,不具备改造专制的性质,只能为专制制度修缺补漏。另外,早期改良派在设计议院时,从未想到宪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没有议论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问题。相反,却规定“凡事虽由上下议院决定,仍奏其君裁夺”,(注:《郑观应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由君权来代替法权,这样的议院, 既不是有宪法保障的立法机构,也不是民权的政治代表,因此它对于君权没有丝毫制约作用,而只是在原有机构外增设新机构,作为改善专制制度的润滑剂。

早期民权思想除了以上两个特点外,还表现了强烈的功利性。“倡民权”、“设议院”,归根到底是为了“安内攘外”,“君国子民”,“保太平之局”,(注:《郑观应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页。)这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为王者师”功利品性的光大。应该说,这是“救亡御侮”的沉重历史使命所决定的整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正因为救亡御侮任务的紧迫性,导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对民权精神生吞活剥、不求甚解的倾向,最终使他们失落了对封建专制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把早期民权思想所应当担负的思想启蒙重任推卸到戊戌维新思想家身上。

应当指出,由于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幼弱、资产阶级刚刚诞生的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制约,早期改良派对西方民权思想的理解和要求确实不可能走得很远,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从西方借来了民权思想武器,却又小心翼翼地深怕触动封建专制皇帝的权威,于是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的主张同传统的政治教条调和起来。但尽管如此,在当时条件下敢于提出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的政治主张,毕竟是在走向民主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这种政治理念一经出现,便会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启迪人们进一步探索西方民主制度及民权思想的真谛,这是早期民权思想的一大功绩。

三、改良期——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第一次高潮

甲午战败,中国以强大的北洋海军败于“蕞尔小夷”的严峻现实,割地赔款的巨创深痛,给中国社会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巨大震荡。国人在反思战败根源时,意识到中国的战败不仅在于军事装备落后及指挥失当,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近代民主政治制度远胜于中国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民权思想的最大成就还不是表现在变法维新的具体主张之中,而在于产生了一整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观点作为民权思想的学理基础和启蒙武器。这些理论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康有为装在今文经学套子里的历史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点和严复以西方天赋人权和民约论为基础的较彻底的资产阶级人权平等学说。 天赋人权论是二十世纪最为有力的民权思想启蒙武器,严复曾把它译为古雅的汉语:“唯天生民,各具赋畀”(注:《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

3、118页。)并在《直报》上发表《辟韩》一文对宣扬君权神授、专制有理、君主民仆的唐代思想家韩愈《原道》一文痛加批驳,论述人民是“天下之真主也”,主权在民、君仆民主、立君为民、君可废立等一系列反对专制的启蒙思想,宣扬人民的权利是天赋的,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民在自然状态,人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从来不存在天生的奴隶和天生的主人,不存在服从与被服从、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人民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因而国君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国君违背民意而变成专制暴君,人民有权利推翻他的统治,以恢复自己的天赋人权。这一理论扭正了二千年来被歪曲的君民关系,是真正的西方民权理念的挥发。

在资产阶级历史进化论和民权平等论这两大思想武器的理性启发下,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注:《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他们对于封建专制的批判,对议院、民权、民智的认识都远远地超过了早期改良派,呈现出跃进式的进步。

首先,在对君主专制的认识和批判上,改良派一反早期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的避讳态度,公开反对君主专制,从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批判声势。严复首开斥君主为“民贼”、“独夫”的纪录。梁启超指出民权与君权是公与私的对立关系:“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第106页。 )谭嗣同最激进,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三纲五常,他指出,三纲之害,毒烈异常,“不唯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注:《仁学》,《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页。) 而“二千年来君主一伦,尤其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注:《仁学》,《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7页。)因此号召 “冲决君主之网罗”,(注:《谭嗣同全集》上册,第55页。)由批判专制走向推倒专制的宣传。深刻批判三纲,是涤荡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基础的前提,它比起一般地斥骂“独夫民贼”更具理论深度和批判力度,它标志着戊戌时期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已进入理论清算阶段。

其次,在议院问题上,改良派的议院设计已基本接近西方议院制的核心。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康有为明确提出“人有自主之权”、“权归于众”、“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设立议院等崭新命题,并在《日本变政考》中强调“人主之为治,以为民者”,张民权成为设议院的最终目标,与“振君威”的早期目标形成鲜明的对照;康有为又提出“以民所乐举乐选者,使之议国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顺。”(注: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故宫藏本,卷

七、卷六按语。)那么这样的议院是能代表民意、行使民权的“民选议院”,比早期的“钦命议院”又是一个进步;西方的三权分立说被纳入议院,“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注: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戊戌变法》第二册,第236页。)这种要君主服从宪法,又掌握着立法权的议院,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根本改造,与早期议院议而无权,议不立宪的咨询机构性质有本质的区别,因而也含有了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限制君权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设议院已不是救国御侮的唯一方案,民权思想才是时代的主流。早期改良派本末倒置的倾向得到修正,民权思想的神髓已被纳入改良思想家的体认范围之内。这主要体现在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理论和梁启超“权生于智”的学说。

严复认为民主政治还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民主不过是自由在政治上的应用,“自由”才是体,“民主”只是用。导致中国败弱的根由在于自由不自由,而不在民主不民主。“故言自由,则不可以不明平等,平等而后有自主之权;合自主之权,于以治一群之事者,谓之民主。”(注:《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

3、118页。)因此是先有平等自由,后有民主政治。应该说,这种对西方民权精要的体认是非常确切的。我们知道,近代欧洲的民主历程是以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思想为起点寻求到议院制度的,而中国恰恰相反,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民权思想发端,平等自由的观念一直在思想家的视野之外。中国的民主道路是从议院制度开始,遵循由用到体的特殊逻辑。这种由用到体、由末到本、由外而内的特殊逻辑使中国的民权思想缺乏基础,最终导致了民主道路的曲折迂回。严复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理性的启蒙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梁启超认为愚民与专制、智民与民主有逻辑的对应关系:“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注: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戊戌变法》第二册,第551页。)而“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注:梁启超:《上陈宝箴书论湖南应办之事》,《戊戌变法》第二册,第551 页。)因此梁启超偏重办学校以开民智,将办学校作为开议院的必要准备,即要开议院,先办学校。这样就把民权思想宣传的重点转移到民主启蒙上,而忽略了进行民主运动及民主改革的实践,从而形成一股以“开民智”抵制“兴民权”、“设议院”的逆流,如梁启超认为:“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第三卷,第96页。)这种思想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将开议院推到遥远的将来就未免消极了。因为虽然“权生于智”,但智也生于权,平等自由的观念不是光靠启蒙就能产生的,更需要在民主实践中把握。

改良派虽然提倡自由平" 等,但始终没有绕过君权这块大石,认为“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其势者也。”(注:《康有为全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65页。) 这使民权实际上仍处于附着于君权的被动地位,使改良派陷入宣传上激进、行动上软弱的矛盾中。对君权的迁就,实际上已埋下了专制复活的隐忧,近代中国人民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改良派的二手传递,这就难免使人们在理解、欣赏、接受民主思想的同时,认为专制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而默认它的存在,给民主思想的深化设置了无形的障碍,成为以后的改革者所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问题。

改良期民权思想的高潮不仅体现在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建立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还在于它由宣传走上实践的行动中所获得的带有近代意义的政治民主权利。如“公车上书”中获得的集会自由和上书言事权利,由创办报刊所获得的言论自由,由开办学会所获得的结社自由等,这种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的获得实开近代民权潮流之先河,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四、革命期——中国近代民权思想的第二次高潮

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新的力量往往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而在欧风美雨吹打下的近代中国,各种思潮一齐涌来,形成为政治实力,更是如此。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把改良思潮推为时代的主流,也催生了民主革命思潮。1894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的创立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纲领的提出,就是这一思想的佐证。但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思潮互不干预,且以互为中国的前途履险而默认。1898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民主改良思潮并未相应终止,它与民主革命思潮成为驾御近代社会的两条主线。但十九世纪末席卷华夏的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北京城破,清帝后出走,议和款达九亿两,清政府的腐败彻底暴露,国内反清情绪日增。这时改良派仍立足于君主立宪的政治立场,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主张已不能迎合爱国志士“救亡保种”的迫切要求,立宪被斥为卖国,革命情绪潜滋暗长。1903年以后,民主革命的思潮已逐步取代改良思潮成为时代的主流。1907年《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说:“数年以来,革命论盛行于中国,今则得法理论、政治论以为羽翼,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磅礴而郁积,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而身行破坏。”(注:与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607页。) 说明本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已磅礴澎湃为第二次高潮。

在民权思想演变的进程中,如果说十九世纪最后几年的时代象征是康有为,那么二十世纪初则进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时代。

革命派民权思想的提出和完善,是和孙中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他在举国沉浸在改良变法的浪潮中,第一个举起民主革命的火把,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并把“创立合众政府”作为秘密誓词。1905年同盟会又确立了“建立民国”的鲜明纲领。用“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来充实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06年针对西方“三权分立”的弊病,发明“五权宪法”,终于形成了一套理论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体系。这是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一大贡献。 如果说孙中山把“民主”放在第一位,那么民权就在第二位。他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也是立足于对民权丧失的痛惜的。1897年,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揭露人民在专制统治下毫无政治权利的事实:“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之事,为国民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无所呼诉。”(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51页。)1904年,他又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这份向美国人民的呼吁中,从十一个方面揭露了封建专制政府对人民“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抨击这个政府压制人民“言论自由”、禁止人民“结社自由”的倒行逆施。由于他是从人民政治权利的角度来批判专制,那么逻辑的推理是,既然人民丧失了权利,就必须要进行夺权斗争,结论是,推翻专制。这样“民权”就成为“民主”的理由和目标,“民主”成为“民权”的基础,即要先让人民作国家的主人,然后人民才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人权。这条逻辑与梁启超的“权生于智”及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恰恰相反,他还进一步作了解释:“因为有了民权,平等自由方能够存在,如果没有民权,平等自由不过是一种空名词。”(注:《孙中山选集》下卷,第822页。)这里他的“民权”,是指人民的主权,即只有人民作了主人,才能享受平等自由的权利。追循民权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民权”的外延在逐渐扩大,早期改良派只要求一点点有限的参政权,平等、自由的人权都被排斥在外;改良派迈进了一大步,将平等和自由圈入民权的范畴,却又中途转向办教育开民智;只有革命派才逻辑地得出要民权必须民主的结论,将主权和人权统一起来。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注:《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5页。)因此民权主义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结束这种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在中国近代民权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指明民主的终极目标就是国体和政体的根本改变,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这一理论的昭示具有直接的启蒙意义,因而成为最主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为资产阶级指明了前进方向。

孙中山民权思想的一个弱点就是将民族与民权两大主义并为一体。他说:“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倒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这样反满的民族主义与去暴政的民权主义就并同起来,以致很多革命派错误地以为“去满人”就等于“去暴政”,不仅模糊了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的界限,甚而根本用民族主义覆盖了民权主义,严重冲淡了革命的民主色彩。辛亥革命的失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灭不能说和民权主义的淡化全无干系。

另外,孙中山由于专注于民主进程的必然性和应然性,未免对民主革命的艰巨性估计不足,而思想的超前性又反衬出现实操作的苍白无力。他以为只要有崇高的理想,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就可以轻松地迎来民主共和,没有意识到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应当考虑到民族传统、社会现实等历史条件,而他对政治革命的专注又使他忽视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必要准备,以至最后革命虽推翻了专制统治,开创了共和,但民主政治并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反而经历了两次复辟。这也是孙中山思想的理想色彩不可避免的命运。

五、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的历史命运

中国近代民权思想,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七十多年的演进,负着救亡御侮的历史重任,带着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迹,印着社会剧变的风尘,渐渐从稚弱走向成熟。这七十年来民权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是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从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民权的歆慕和早期改良派的议院议论发端,民权思想逐渐由低调走向高潮,改良派对平等自由的阐发掀起了资产阶级人权启蒙的高潮,革命派对民主民权的见解又掀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权启蒙高潮。思想的潮起潮落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命运,使中国近代史表现为以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以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历史事实。

民权思想的发展过程,就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近代思想家从对君权极致的不满走向对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从制度层面深入到意识形态领域。批判的深度不可谓不深,但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结局却很不如人意,民主共和并没有真正确立。原因何在?这一方面要归结到近代救亡御侮的迫切历史任务导致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还要归结到几千年来封建专制造成的文化心理惰性。

近代中国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欺凌之下,救亡御侮的包袱一直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身上,使得人民既无暇从容思索反对专制主义的问题,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也来不及完整理解和系统吸收,因此形成的民权思想是不完整的似民主、非民主的中国式思想,这样的思想自然无法指导一场完全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经过几千年的凝炼,已沉积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心理对封建专制主义有着巨大的依赖性,因而也存在着改造的惰性。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伦理观念、社会政治传统、风俗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都未受到根本冲击,仍占压倒多数的地位。因此,近代中国还缺乏进行社会革命、立即实行民主政治的社会历史条件,它决定了中国政治民主化不得不以缓慢的步骤、妥协的方式持久地进行着。

【责任编辑】赵枫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余下加田

@②原字为车右加酋

@③原字为木右加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探知的阻碍
3河南优秀高考作文-竞标
情要深深理要昭昭
生如夏花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永不停息的河流
陷阱
与你同行
诸神的黄昏生命在闪亮
既生“亮”,何生“关张”?
情感的权力
2003湖南优秀作文――勿以亲疏定是非
那鱼那鹰那人
用双眼看世界
2003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杂而不乱归于大同
XX村排洪大沟盖板改造工程组织方案
北方地区农民对水资源短缺的反应
“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开发建设项目弃渣场设计及防洪问题
棉花膜下滴灌根系发育规律的研究
水文水资源数据走向共享
2011年防汛脱险工作方案
水文测验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生活饮用水硬度软化的研究
三峡二期厂坝工程帷幕灌浆设计与施工
新农村建设饮水方案尝试
堤坝抢险技术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
安丘市四库灌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洞庭湖水文测验
《自己去吧》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三
《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小松鼠找花生》第一组教学设计二
《自己去吧》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小松鼠找花生》第一组教学设计三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一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二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四
《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四
《小松鼠找花生》第一组教学设计一
《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三
《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二
《小松鼠找花生》第一组教学设计四
《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