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地方高校“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需要和“法学+经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情况,分析地方高校目前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准确定位地方高校自身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三个平台展开分析,使地方高校的法学和经济学的学生都可以“黄金”就业,寻找一条解决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就业难,难出路”的新路子。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其走过的历程曾经让我们激动,取得的成就更是让我们自豪。法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日趋完善,日臻合理。但是,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列文科毕业生倒数第一。一方面是法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法科学生的就业困难,现实局面确实令人“尴尬”。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一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法律职业的门槛较高和国家司法系统人才需求相对饱和等显性原因之外,还有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目标结构的单一化等隐性的深层次原因。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要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正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所指出的,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法律关系发生着与日俱增的国际化的变化,促使法律知识国际化的交流加快。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证国家法制化发展,政治稳定,必然需要更多的法律人才。但是这样的法律人才不仅仅限于只懂法律的人才,而是一种综合性人才,那么这就对法律人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文显教授所说:“适应经济和法律的全球化趋势,我们的法的教育必须改革,以提高法律人才应对全球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可以由此给“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定义,是指既精通法学理论,掌握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又懂国际贸易、会计、财务等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和达到普通大学生应必备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外,在知识、技能和专业业务方面还应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定要求:一是三个层面的知识要求,即法学理论知识、部门法学专业知识、经济学学科专业知识;二是两个技能要求,即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和经济学实践能力,例如法务人员要求的技能、证券操盘手技能、国际贸易应用能力;三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融汇贯通。从这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培养“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打下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要思考、关注和研究法学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的重大问题,要具备理论的敏锐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这种理论功底是法学人才学习、应用部门法的知识基础、理性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是其形成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其次,要在法学专业教学时,兼贯穿经济学思维去教学,学校设置法学与经济学接轨的课程,也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之余,始终把法律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去认识,去运用。在全球化的时代,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应用这些知识,是法学以及经济学专业人才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和素质要求。

三“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旨在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条件下培养地方应用型、复合型,主要从事经贸、金融、法律等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的新模式。现代经济的特点是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空前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呈现出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体制下,经济、和法律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我们进行的经济和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验,就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对现有的经济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一套覆盖两个专业,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借助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培养地方特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分层培养模式

首先,精英班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以我校法卓班为例,每年在法学新生中考试,从中选出考分排名前30的优秀学生,专门收入法学卓越班,以法学卓越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精英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其他的法学本科生则实施大众化法学教育模式。

其次,现在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是具备综合知识的人才,在对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分层培养的模式,但出发点还是围绕地方院校的特色,培养适合地方单位用的应用型人才。从法学人才培养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主要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这类人才需要精通法律和经济综合专业知识;二是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主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三是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管理人才,主要从事非法律教学科研和非法律职业的工作,如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企业的管理者、或其他一些与法律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类工作。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人才,都不是单一的人才,他们都需要在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经济学、财务管理知识,才能称之为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只是分层培养目标的确定,可以让学校有所侧重发展他们某方面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几个方面能力相互促进并使其重点更加突出,将来就业可以有所优势。 再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意在分层培养中,相应的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司法考试专题课,国际贸易业务员资格专题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题,专利代理人专题课,或者在专业或选修课之外,开设面向校内外的各种培训班,有助于学生就业,例如,可以与校外知名的培训机构联合做培训,目前我校法商学院已经联合万国教育集团做了司法考试培训,每年本学院学生的过关率均在40%以上,这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在未来就业中更顺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另外,还可以开设公务员考试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外贸会计、营销员、物流师等的培训。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专业知识,在实践课程及实践基地实习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基础,构建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

玉林师院位于广西的东南部,与广东接壤,具有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是我国内陆地区经北部湾走向东盟的最便捷的通道,又是东盟各国进入我国内陆腹地的捷径,现代化的主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并不断扩展延伸。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随着经济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对既懂法律又精通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就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培养“法商双肩挑”的法学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社会上将会是“香饽饽”。

四、地方高校“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地方特色和地方人才需求为出发,对人才培养采取分层培养的模式,具体的分为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和选择平台学习阶段,平台共有三个,第一个平台是特殊培养平台,第二个平台是就业为导向,侧重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辅修。第三个平台是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地方应用型复合人才。但无论是哪个平台的人才,都需要掌握法学的14门核心课程,所以14门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由于学分是有限制的,所以要开始更多的课程,则可以将必修课程的课时相应减少,这一阶段即是前面提到的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安排为大一大二两年的法学专业学习,完成14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并且同时应该进行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应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学习以及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如学术讲座等,修完两年课程后,大三再进入平台选择学习阶段。

第一个平台,也称特殊培养平台,包括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培养平台、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平台等三个小方向平台,学生可依兴趣选择侧重参与大平台其中一个方向平台。学生的选择性较强,自由度较高。以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12年开始设立的法学卓越班为例,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帮助更多的同学考取法学研究生,班级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学风培养。从大一新生中考试后挑选30名优秀学生,对学生进行有别于普通法学的教育培训模式。实行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轨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实践上,就业全面负责,直到被指导的学生毕业。因此在大一进入法卓班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班级做了几个规划。第一,定下卓越目标,首先要理念超前。其次,实践老到,理论实践结合强。第二,做好考研规划。第三,考职规划。第四,司考规划。通过做好这几方面的规划,在后面两年的时间,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平台发展自己的其他专业能力,有侧重地学习专业知识,成为自己理想的既能精通法律又能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卓越人才。目前我校的卓越实践班正在成长中,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的分层教育模式希望对进一步改革有所帮助。

第二个平台是就业为导向,侧重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辅修。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的是非法卓班的普通法学本科生。在经过两年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学生可以选择法学的限选和任意选修课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想进公检法司,或做证券经济类工作,则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选修一些专题课,当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适时修订,课程设置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让学生有课可以选修。另外,专业教师要自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变成一条大河”。

第三个平台是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地方应用型复合人才。东盟法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除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外,法律体系的不同也更难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还有一个更大的难点,语言障碍导致东盟法专业知识理解难。目前研究东盟法的专家还比较少,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都不是教材,是个人专著。而专著是个人的见解,并且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有的是简单的罗列。语言的翻译也可能因人而异,最后做出的专著也许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够准确。语言障碍还体现在,如果学生想自行找一些东盟各国的部门法学习,但由于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要看懂这些语言,并且翻译准确非常难。也正因为有诸多难度,目前这种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非常的紧缺。对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相应的语言课以及东盟各国部门法的课程,可以请外国语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教授越南语和泰语,并且每个学期这些选修课的学生可以有机会与这些国家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东盟各专业的选修,则有所侧重地选择一些国家的法律,做到从某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背景去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法律。

总之,地方院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立足于地方特色和人才需求,力求培养的学生具备较深的人文科学素养、法学专业素养以及经济专业知识,成为能够较快适应社会工作、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2]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A]中国法理学精粹[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5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教室
我家的小鱼
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我爱玩电脑
参观颐和园
我学会了捏橡皮泥
我给张三定规则
骄傲的小毛驴
布娃娃
我是拳王
一双小手
夜雨
看冰雕
冬季跃野长跑
我的溜溜球
试谈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功能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浅谈辩证处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关系
论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供用电系统"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试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替换原则
试论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机制研究
试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引入素质教育的意义
关于高职实训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论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进路探索
浅析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论析英国汽车维修职业教育模式分析与借鉴
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质量策略思考
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试论林业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与职业特征分析
《安塞腰鼓》写作特点
古朴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重难点点拨
《安塞腰鼓》语法修辞
安塞腰鼓醉天下
《安塞腰鼓》课文题解
《安塞腰鼓》词语解释
《安塞腰鼓》教学建议
《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
《安塞腰鼓》学法指导
《安塞腰鼓》研读赏析
《安塞腰鼓》词义辨析
《安塞腰鼓》课文品析
树起陕西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