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青年周树人与《摩罗诗力说》

青年周树人与《摩罗诗力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青年周树人与《摩罗诗力说》

【摘要】《摩罗诗力说》作为青年周树人的一部重要思想作品,展现了传播西方文化的“盗火者”形象。本文通过《摩罗诗力说》解读鲁迅文学创作的三大问题,探究其鼓吹的“恶魔诗人”的形象,并从中体会青年周树人的“立人”思想。

【摘要】摩罗诗力说 鲁迅 周树人 立人 心声

纵观现代文学史,大部分作家都曾海外留学,可以说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建构的。青年周树人曾官费留学日本八年,这一段经历为归国后的“现代文学第一人”鲁迅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区别于沉郁内敛,“精神界斗士”的鲁迅形象,早期的鲁迅即青年周树人更多是一个“盗火者”的形象。青年周树人如同普罗米修斯,将大量的西方作品与思想这些火种输送到整个东方世界。

青年时期的周树人,从科学救国出发,最终落足于文学。他的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提到:“鲁迅在弘文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后来所以毅然决然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其目标之一,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他知道即使不能骤然得到全部解,也求于逐渐解决上有所贡献。因此,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的创作数百万言,主旨也重在此。”1而《摩罗诗力说》(下称《摩》)的创作也反映了青年周树人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面对第一个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周树人在《摩》里对恶魔诗派的诗人的描写正反映他理想中的人性:

“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2

“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3

在介绍评论这些诗人时,青年周树人深受他们不畏世俗,大胆反抗旧社会、旧制度的勇气所激励,也将自己的“心声”渗透在了字里行间。他热烈地歌颂了他们“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4最理想的人应是刚健不挠,威武不屈的;应是抱着拳拳赤子之心的爱国之人;应是拥有独立之人格,不畏舆论的人;应是敢于发声,带领人们走向新世界的人。在周树人的笔下,恶魔派的诗人们已经被他进行巧妙的改写。于是,拜伦诗作中的绝望与怀疑被消解了,雪莱所有纤弱的情感被删掉,而与雪莱同为好友的济慈只有只言片语,剩下的是“花布裹头”式的文学英雄和带着“恶魔”面具的善良诗人。通过这样的刻画,我们不难看出周树人希望通过文学激昂人心,达到“立人”的心愿。

面对第二个问题,青年周树人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口号只管很好听,标语和宣言只管很好看,书本只管说得冠冕堂皇,天花乱坠,但按之实际,却完全不是这回事。”5在文中,他也指出: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家国荒矣,而赋最末哀歌,以诉天下贻后人之耶利米,且未之有也。非彼不生,即生而贼于众,居其一或兼其二,则中国遂以萧条。”6

周树人大声疾呼,寻找着“精神界之战士”,寻找着“至诚之声”,寻找着能带领吾辈走出困苦之地的人。然而满目到处都是“维新”,说着的话仿佛在宣告自己本是罪恶的,要去改悔。改革之声从未断绝,然而人们却早已在“循环论”中失去了信心。上至政客,下至平民,人人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只扫着自家门前雪。没有振臂高呼的诚挚的声音,没有勇于向黑暗反抗的“恶魔诗人”,国民最缺乏的是把自己当“主人”的意识,是敢于发出“心声”的胆量。梁启超曾说中国人做“奴隶”做惯了,只晓得守着家里一亩三分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于是家国萧条,却无人言说,无处话凄凉。

然病根何在?这个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处亦有提及:

“然夫,少年处萧条之中,即不诚闻其好音,亦当得先觉之诠解;而先觉之声,乃又不来破中国之萧条也。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7

周树人痛感当时的萧条之状,又没有“先觉之声”来打破这沉重的黑暗,现实黑暗都压在这个满腔爱国之情的青年心上,而此时自身的“心声”得不到重视,他感到悲愤不已。在《文化偏至论》中亦有提及:“举天下无违言,寂寞为政,天地闭矣。“先觉之声”也好,“心声”也罢,都没有人大声呼喊,沉寂如死海。而如果“漫夸耀以自悦,则长夜之始,即在斯时。”这病根,全在于国民性的改造上,如果无法“立人”,培养拥有“独立思想”,敢于说出“心声”的人,那这个国家将没有未来。

笔者认为周树人在《摩》所强调的是“独立人格之言说”。心,更准确来说应该是个体自身最真实的情绪,心声乃是至诚之声。而只有拥有“心声”的人,才能真正“立人”。而如何拥有“心声”以“立人”呢?那就便要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派”入手了。通过对“摩罗”文学的学习,让国民去体会“摩罗诗人”战斗不息,抗争不止的精神,从而从意识上成为“精神界之战士”,用实际行动向旧制度,旧社会决裂。

《摩》反映了鲁迅早年的思想和文艺观点,也是他对自己未来的蓝图设计。他将不断向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作为一个启蒙者的形象,实现人们的自由、独立的个性解放,进而“立人”。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反抗”。他将像拜伦一样,向黑暗的世界进行抗争。反抗一切,直面惨淡的人生则成为鲁迅一生的写照。

【参考文献】

[2]伊藤虎丸.鲁迅与终末论[M].李冬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4]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5页.

2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卷68页

3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卷101页

4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卷84页

5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8页

7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卷103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放鞭炮
请不要浪费生命之源---水
我喜欢的福娃
双喜临门
二只可爱的仓鼠
四季之秋
因为有爱
快乐"六一"
春游
我的小老师-字典
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玩偶
海浪与星星
出游
我喜欢的书
遗嘱继承法律制度修正完善之我见民法论文(1)
试评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民法论文(1)
《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章之条文要旨与例示民法论文(1)
论TRIPS协议义务民法论文(1)
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民法论文(1)
婚前财产协议离我们有多远民法论文(1)
“人格”概念探源――从民法的视角出发民法论文(1)
人身关系”流变考(上)民法论文(1)
试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民法论文(1)
商法的精神民法论文(1)
析劳动合同、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关系民法论文(1)
论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的关系民法论文(1)
从诉权看民事诉讼启动主体的扩大民法论文(1)
针对特定群体的伤害行为是否亦定寻衅滋事罪民法论文(1)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民法论文(1)
《我们成功了》教学建议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1
《我们成功了》教材简说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4
《我们成功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2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5
《北京》第二课时网络课教学设计1
《北京》教学设计1
《看雪》教学设计1
《看雪》教材简说
《欢庆》课堂实录及反思
《我们成功了》课堂实录与点评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