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一对“天使”夫妇的博爱人生

一对“天使”夫妇的博爱人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7-27

一对“天使”夫妇的博爱人生

何爱民夫妇长期从事麻风病调查和治疗工作,3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100余个村落,为麻风病患者送药、检测和治疗。

县疾控中心慢性病科医生何爱民与妻子黄琼,徒步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角口村。夫妇俩刚进入村口,寨子里就响起了鞭炮声。

村民陈晓英家,七八位麻风病人忙前忙后,下厨为何爱民夫妇做各自的拿手家常菜。沉寂的小山村异常热闹。

何爱民夫妇长期从事麻风病调查和治疗工作,3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100余个村落,为麻风病患者送药、检测和治疗。

期间,夫妻俩都曾有不少“走出去”的机会,面对高薪,他们有过动摇,但为了生命的尊严,他们选择了坚守。

30年如一日,他们让患者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用无私博爱和执着追求,诠释着“白衣天使”的使命与担当。

踏足100余个边远村落

今年52岁的何爱民致力于服务农村麻风病人,初衷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而妻子黄琼选择这条路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丈夫有个伴。

“父亲从1974年起,就一直从事对麻风病人的调查与治疗工作,他的愿望就是让社会更多的人尊重麻风病人。1988年退休后,他把‘接力棒’交给了我们。”何爱民说。

1984年,夫妇俩一起从毕节撒拉溪卫校毕业,这是贵州一所专门培养医治麻风病人医务人员的专科学校。毕业后,两人分到德江县疾控中心,主要工作是为全县的麻风病人送药、检测及治疗。

得知他俩坚持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亲朋好友都表示不理解。但他们还是背起了药箱,去挨个给患者治疗。

“刚开始接触病人,我害怕得一夜未睡,连床都没敢碰。”何爱民记得第一次为麻风病患者送药的艰辛,“从德江县坐车到务川县,然后步行10余公里,才到德江县的一个偏远山村”。

“那名患者双脚、双手已经开始溃烂,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想要担起这份责任。”黄琼说。

那时候的德江,交通不便,何爱民和黄琼就将近处的麻风病人集中起来交给父亲何伯乐,他俩则每月负责徒步将药送到居住在偏远山村的患者手中,并为患者治疗。

夫妇俩每次送药总是结伴出行。“有些乡村非常荒僻,有时走上几个小时还不见人烟,陪着他说说话也好。”黄琼说。

“一把雨伞,一个水壶,一个挎包,是我们下乡送药最基本的装备。”何爱民说,有时候走累了就在山洞里过夜,第二天再继续上路。

30多年来,何爱民夫妇在诊疗时,还与麻风病人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坚强乐观,成了患者心中的“白衣天使”。

服务180名麻风病患者

在黄琼的办公室里,她拿出一本相册说,“这些照片,是我们下乡做检测时,给麻风病患者照的,我们想记录他们病情的好转和对待生活的乐观。”

“早期的麻风病人因治疗不及时,大多落下面瘫、眼瞎、口角歪斜、四肢残缺等后遗症,很容易让人感到恐惧。”黄琼一边翻页,一边说,“我们下乡普查时不敢说是查麻风病,否则会把你撵出家门。”

冒着酷暑走家串户,到田间地头给村民做普查,为痊愈者做检测。何爱民夫妇30年如一日,他们服务过的患者已达180名。

黄琼回忆20年前的一个次送药,她背着药品,随身带的水喝光了,很想将箱子里的冰块敲一块含在嘴里解渴,但又担心药品因为温度变高而失效,就背起箱子拼命跑,最后累倒在地,是路过的村民发现了才被扶回家。

“这是那次摔倒在地,被乱石划破的伤口。”黄琼伸出手臂,挽起衣袖,一道长长的伤疤成了她永久的记忆。

“那个年代,人们对麻风病还很恐惧,村民甚至都不敢让我们靠近他们。”黄琼说,用真诚去默默做事,群众会记在心里的。近几年来,每次下乡都在村民家吃饭住宿。

每次到病人家里,黄琼与丈夫何爱民总是毫无顾虑地为麻风病人体检,手把手地教病人护理知识以及残肢功能锻炼方法,把病人当亲人。

“没有她们,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他们真的很辛苦,谢谢他们!”患者田应能说,是何爱民夫妇这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才让他有信心活了下来。

今年63岁的田应能老家在德江县潮砥镇,在他不到10岁时,因患麻风病被送到“麻风村”集中治疗。虽然离家只有60多公里,但他至今已有30多年没有回过潮砥镇老家了。他说,“麻风村”让他有了家的温暖。

24小时不关机,手机随时为患者开着,随行的药箱总要放在身旁,这已成了夫妻俩的习惯。黄琼说,“经常会有病人打电话给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

好雨润物,细而无声。何爱民黄琼夫妇的真情关爱,深深地感染着麻风病人们。“现在每次下乡检测,都会收到村民送来的蔬菜和土鸡蛋。”黄琼说。

坚守30年的疾控卫士

在德江县疾控中心四楼办公室,何爱民打开窗户,指着对面的县人民医院说,“有领导想把我调到那里去上班,被我拒绝了”。

对于何爱民来说,他的人生有两次机会可以改变。

两次他都放弃了。

“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关照依然不够,作为医生,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活得更有尊严。我的父亲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奉献一生,我也要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辈子。”何爱民说。

尽管周围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和妻子黄琼依然坚守在麻风病防治的岗位上。

何爱民说,只有与麻风病患者接触过的人,才能理解他们活着的艰难。“与世隔绝,没有家人的关怀,社会的包容,这些给他们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麻风病其实没有那么恐怖,完全可以治愈,全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也可以治愈,但还需要时间和宣传,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黄琼说。

“社会要正确认识麻风病。”黄琼说,麻风病的治疗技术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解决。“德江县已建立了系统的疫病预防控制机制,一旦发现病人,就可立刻找出传染源,全面防止病源传播。”

“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们夫妇一直坚守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一线,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于麻风病患者,为边远农村麻风病防治做了大量工作。这种执着、奉献、担当精神,值得每个医务工作者学习。”黄琼的同事张小飞说。

何爱民、黄琼夫妇,这对医疗战线上的疾控卫士,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履行了“白衣天使”的承诺,守护着一方特殊群体的健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烤山芋
嫦娥奔月之现代版
大海婆婆的烦恼解除了
壁 虎
班级篮球争霸赛
猴子种果树之后
热心桑梓,情满侨乡——王奶奶的故事
夜色
我的秘密旅行
我想拥有一对翅膀
我发现了飞机上的秘密
我想让英语“投降”
“我与厦门一起成长-----建设厦门海湾型城市畅想”
苦难的小凡卡---《凡卡》续写
我在恐龙时代
试析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试析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
试析完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若干建议
试析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之道
试论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教学管理创新
浅析职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试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试论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试析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
试析电子专业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模式差异与对策
试论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知识观的重建
试析任职教育有效性的探究
试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试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与理想
浅析网络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说课稿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五环节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说课材料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