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17
深化“走转改”,让党报新闻更有“温度”
一、前言:
“走转改”活动,是新闻报道进一步落实“三贴近”,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强化新闻职业道德、改进新闻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宣传效果的方法论。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当下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凝聚正能量、同筑中国梦的实践中,更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通过不断深化的“走转改”活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二、党报必须深化“走转改”,强化新闻的世界观,提升新闻“温度”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形势决定党报必须“走转改”,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当前的国际斗争形势严峻,西方敌对国家要从经济上瓦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已无可能,他们正逐步将重点转向文化、宣传等意识形态领域,并且在该领域采取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手段、方法。从这点上来说,作为党的“喉舌”的党报,必须认清形势,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并通过与时俱进的思想、方法、效能来提升舆论引导的能力,增强宣传的效果。
(二)马列主义新闻观随着时代发展自身必须“走转改”
马列主义新闻观随时代发展而发展,自身必须“走转改”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列主义新闻观的两个基石。“走转改”为马列主义新闻观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新实践、新动力。
1.随着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社会上不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情绪和气息,而手机、网络、博客、微博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以及人人可以第一时间以这些信息交流平台制造舆论,对新闻正确的舆论引导造成影响。虽然,我国越来越倡导并实践言论自由,但是如果对不良舆论不加以修正和引导,最终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党性”原则要求,坚持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对符合“党性”原则的事物积极宣传,反之予以清除党报之外。因此,通过“走转改”进一步加强、提升党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对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等主流媒体来说至关重要。
2.群众反映党报普遍存在高高在上、深不可测的架势,行事又古板,新闻报道形而上,不能全面了解群众的呼声,不能切实解决群众的难点、热点问题。久而久之,党报陷入一种不良循环,与人民群众出现“鸿沟”,这与马列主义新闻观的群众立场背道而驰。“走转改”让新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自是题中之意。
(三)新闻报道回归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召唤必须“走转改”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走转改”回归新闻本质,这是新闻工作制胜的法宝。新闻真实性不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但是,当前的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小道消息,搭“新闻言论自由”的“快车”大量且快速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极大地挑战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舆论引导能力。遗憾的是,一些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相符,记者们长期的养尊处优而且脱离群众导致他们缺乏一线报道的经验和实力,甚至有些记者误以为利用网络坐在电脑前就能全方位获悉各种消息完成自己的报道,因此忽视实地采访这关键一环。
中宣部要求,新闻战线要把改进文风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切实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尽管活动开展了有几年时间,但仍要看到,不良文风在党报的新闻报道中还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有的新闻冗长空洞、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有的报道生拉硬扯、夸张浮泛、不着边际,有的文章懒于思考、语言生硬、照抄照转,令读者生厌,受众反感,群众不满意。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良策莫过于放下身段,坚持“走转改”,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线索、选定题材、挖掘新闻,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党报更应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自觉做到在报道中讲实话、讲短话、讲有用的话,杜绝官话报道、空话报道、大话报道,使报道的内容、形式、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群众、回归真实,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党报深化“走转改”提升新闻“温度”的实践与方法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江西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大新闻工作者立足自身资源丰富、获得信息快捷等优势,踊跃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群众中,身到一线,心到一线,笔到一线,采写发表了大量生动鲜活、角度新颖、内涵丰富、充满民生暖意的新闻稿件。这些群众看在 里、记在心上的“走转改”实践,推动着党报等新闻单位与群众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更加顺畅、直达,凝聚更大正能量。
(一)走在路上,好新闻“量”出来
新闻就像一道风景,最美之处总是在别人没有光顾或很少顾及的地方,因此“走”更要在行动上得到充分体现,“走”是新闻记者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新闻在现场,记者在路上。深入,深入,再深入,也许往前一步,你就能看到捅破窗户纸后的那边的风采。
至今犹记在四川《华西都市报》实习工作期间的一次经历。一天晚上,眉山的一个山体滑坡并引发泥石流一个村庄全部淹没,泥浆最深处淹没了民房。在现场,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一再劝阻我们不要靠近村庄。当时,记者老师说:如果有幸发现生存者,我们就能获得核心的新闻,退一步说,越靠近现场,我们也离新闻更近了一步。最终我们在泥浆中发现了一只举起来的手,充满挣扎和痛苦,非常震撼。2003年的“非典”爆发,大家谈“非”色变。医务工作者属于高危人群,人人避之不及,就连许多新闻单位都怕记者前往医院。在江西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呆了一个星期,我见证了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辛劳,记录下他们的风采,《真心天使抗“非”情――来自江医一附院的真实报道》文章也打破了当时社会上许多漫天飞的谣言。
(二)访在嘴上,好新闻“问”出来
“为什么我到了上小潭村,就没有发现这里有获新闻奖的稿子呢?”当看到江西日报文体部主任、高级记者蔡卓凡写的《好一幅农家健身图好一道文明风景线(引)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主)》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后,一位记者追悔莫及、懊悔不已,打听蔡卓凡有什么高招。蔡卓凡记者有一个特点,下到基层,就会不断追问当地有什么有意思的新闻线索。作为文体部一员,我们也在“走转改”中用这一招获益。2011年,我要丰城文化局许多同志用不假思索的方式回答他们最有特色的文化事、文化人,结果还真是问到有一个70多岁老人苦心经营了50多年的农民剧团。笔者要求立刻出发去老人家中看真实情况,这是为了防止当地提前安排。当《古稀老农与他50岁的剧团》以报告文学形式整版在江西日报B1版发表后,当地文化负责同志说:“你比我们还专业,了解得更深入”。
(三)身子下潜,好新闻“浮”出来
2011年9月15日《江西日报》A1版刊发的《一个农民的“十二五”》,是江西日报“走转改”活动中体现党报新闻特色、品质的一篇好文章。文章以小见大,从局部反映大局,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大历史的变革:吉安市永丰县潭城乡58岁农民孙永利的“十二五”不仅写在稿纸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建在大地上,读来给人以权威、内涵。江西日报还推出了《600米井上井下天地新――坪湖矿工的昔与今》、《双明镇“第一时间”收获“双明”》等一大批带着基层气息的短、实、新、快的文章。这些文章素材,都在基层,甚至说是在最基层的地方。这些百姓视角的文章,说实话、说新话、说群众的话,新风扑面、清新感人。《600米井上井下天地新――坪湖矿工的昔与今》的作者感慨道,只有把身段放低,与百姓平起平,只有身子下潜,好新闻才能“浮”出来。
(四)解疑释惑,好新闻“深”出来
当前新闻同质化、碎片化背景下,《江西日报》在坚持正确导向前提下,自觉地用“引导力”标准推动并检验各项工作,并用深度报道体现权威、责任和公信力。
这里说的深度,一是报道样式,即常说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纸质媒体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主战武器。二是一种态度。要深刻剖析新闻事件,自觉、自信地还原新闻事件更为全面的真实性,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江西日报》的“江仲平文章”、“江报直播室”、“经济观察”等长设性品牌栏目,推出了许多重磅文章,读者连呼过瘾。在唱响主旋律的过程中,《江西日报》围绕重要事件、活动,在贯彻上级精神、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的同时,还突出重点,打好主动仗,将它们做足做深做透,做出声势与影响,如2012年江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报道,在三个时间段进行密集、深度报道,推出了《春潮奔涌破浪行――聚焦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百日攻坚(上)》、《潮涌风正千帆竞――聚焦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百日攻坚(下)》等一系列权威、政策性强、分析性强、指导性强的文章,深得领导肯定,更是为改革进程中的群众解疑释惑。
(五)正视问题,好新闻“立”起来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和问题,不少党报选择沉默或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式的报道,或者通过内参等形式向上级反映,这种群众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党报的失语和舆论不到位,影响着党报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江西日报》“都市新刊”是为深度关注、科学解决受众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彰显党报的气质而创立的。2011年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纪委文件刚下发 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违纪》,成为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科学把握舆论监督报道的典范,充分尊重了受众的话语权,也极大地提升了党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做舆论监督类稿件,关键是要掌握确切、真实的材料,保证采访内容过硬,不能给受监督单位一点口实。党报的舆论监督不做则已,一做就得针砭时弊,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四、党报深化“走转改”使新闻报道持续“恒温”的意见和建议
“走转改”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走好、转实、改到位,提升宣传功效,还需注重几方面的建设。
(一)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走转改”新闻实践性强,要形成常态、收到实效,必须要让记者走得放心、走得舒心,常走常新。首先,媒体单位要进一步拓展“走转改”平台,让更多更好的版面、栏目、时段用于来自“走”的新闻。其次,相关部门要有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评奖、评职称等方面向“走”得好的新闻记者倾斜,设立专门经费激励记者大胆“走”、放心“走”。再次,提高对基层采编人员生活补贴,规定每名采编人员下基层次数、天数等,使下基层工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控管理办法。另外,要给记者充足的时间走。目前,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还有月稿件数量、月稿件分值的任务,这在很大程度牵制了记者没有充足的时间“走”,不能“走”得更深、透,更放心,更无牵挂。党报还要不断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细化集中民智的制度、加强队伍建设的制度等制度建设。
(二)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在当前技术、装备更新迅速的时代,记者只有“鸟枪换大炮”才能“不误砍柴工”,这样的“走”更能收到实效。《江西日报》日前推出“微博”,许多信息、线索第一时间为记者所掌握,为科技装备新闻报道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范例。当前,党报记者装备比较落后,在汶川地震的现场,《江西日报》深入地震一线的记者表示,从灾区传递声音、信息、稿件非常难,而许多媒体的记者已配备了生命保障系统和通信发稿系统,所以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了第一手的新闻,抢占了新闻的高地。《江西日报》做过舆论监督的许多记者表示,要是能有更为专业的拍摄、录音设备取证,他们的胆量会更壮、行事会更坚决果断,将可能提供更多的“猛料”。摄影记者也表示,数码时代人人都是“拍客”,在重要的新闻现场,更为专业、先进的设备,拍摄出来作品或许能更接近新闻的核心。
(三)强化新闻策划意识。围绕单纯的新闻事件写新闻,新闻价值有限,这就是许多会议新闻、材料新闻、工作新闻虽然写得头头是道但总是干巴巴没有生活气息的原因。如果提前策划,新闻的外延可以拓展,新闻的内涵可能得到充分发掘,引导能力将更大提升。
第十九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探寻高兴村》就是围绕“走转改”主题推出的好典型,也是新闻策划先行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功范例。得知线索后,作者所在的部门专门对该选题进行了集中策划,探讨出采访形式、文章立意等,决定以小人物的命运与社会发展大变局结合起来,并配合许多辅助性新闻,使作品更好看,放大新闻价值。
随着“走转改”的深入,活动初期到新闻一线转一圈的所见所闻式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扩大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延伸新闻价值链条。采访前策划、采访后运筹帷幄组织素材、“组合拳”形式发稿等显得尤为重要。
(四)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三鹿奶粉事件、瓮安事件、孟连事件、碧桂园非法拿地事件、山西煤矿矿难事件等,商家通过资本的力量,使媒体为它们遮丑闻、歌功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文化体制改革,让许多党报进入市场化管理,广告成了许多党报生存的重要方式,这让许多商家抓住了媒体的七寸。党报在市场经济中游泳,必须“打铁还须自身硬”,生财有道,这样不仅在刊发的文章中有点名道姓的勇气,还时刻能坚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来引导舆论,以“走转改”更优异的成绩提升舆论引导的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做油条
- 开学了
- 击鼓传花
- 哈蜜瓜
- 过新年,放鞭炮
- 抓蜗牛
- 去桐乡新世纪公园玩
- 难忘元宵节
- 做早餐
- 难忘的一天
- 蜗牛
- 一件伤心的事
- 我给邻居送祝福
- 我看了许多书
- 蚂蚁吃食物
- 村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考核办法
- 生产车间班组长及岗位职责
- 青年之家管理制度
- 中学共青团工作制度
- 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标准
- 办公室文员岗位职责
- 生产岗位安生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全操作规程
- 生产组织与管理月度考核标准
- 基层团务工作标准
- 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度资金运作问责制度
- 基层团委书记岗位规范
- 青工技术比武制度
- 关于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的考核办法
- 安全生产月度挂牌考核标准
- 煤矿采掘单位内部市场化实施暂行办法
- 浅谈反腐倡廉和法制建设
- 基于公证法律制度下对完善我国公证诚信制度的探讨
- 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 试论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
- 浅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根植于我国的理论基础
- 论隔夜醉驾的入罪标准
- 论医疗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和完善
- 浅议我国老年残疾人的人权保障
-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
- 浅谈知识产权法的发展概况
- 论国家在公司法建构中的角色
- 论层级监护制度的构建
- 论诱惑侦查相关制度的规制
- 论情势变更原则
- 排污权抵押制度研究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六
-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四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一
- 《月亮的心愿》A、B案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四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五
- 《两只鸟蛋》片断赏析
- 《两只鸟蛋》教学实录
- 《两只鸟蛋》综合资料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七
- 《两只鸟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一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三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A、B案
- 《两只鸟蛋》教学设计二
- 《两只鸟蛋》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