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7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

最近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哈尔滨“越狱杀警案”再次将关于“亲属容隐”制度的讨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广大网友以及众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亲属举报到底是“大义灭亲”还是“有悖人伦”?举报是出于内心正义的召唤还是基于所谓奖金的驱使?对此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毫无疑问的是高玉伦的亲人们并没有因为“大义灭亲”而被村民们认同,得来的奖金也将他们平静的家搞得鸡犬不宁。这不免在社会上引发一场道德和法律的大讨论。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前世

(一)先秦时期――“亲亲相隐”制度的萌芽

“亲属容隐”制度的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据《论语》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近亲属之间互相包庇犯罪,是亲人之间真情的流露,符合儒家的伦理纲常,不能认为是犯罪。事实上,孔子当时主张的仅仅是父子可以相隐,因为这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孔子的经典论断成为了后世“亲属容隐“制度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秦汉时期――“亲亲相隐”正式确立为法律制度

即使在实行严刑峻法的秦王朝,虽然鼓励百姓积极告发犯罪,但对父母子女之间的告发也有限制。云梦竹简的《法律问答》中有记载:“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在这样一个鼓励互相揭发罪行的朝代,也有“亲亲相隐”思想的渗透。

在西汉初期,首匿作为一种重罪,即使父子亦不得相隐,以此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后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亲属容隐制度才得以确立。汉宣帝时又颁布了一道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份诏令的颁布在亲属容隐制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亲属容隐”已经由道德观念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此后,亲属容隐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封建法律制度代代传承下来,绵延两千多年。

(三)唐宋时期――“亲亲相隐”发展成熟,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亲亲相隐”制度发展到唐朝已形成比较完备的规范体系,为后世历代所沿袭。唐律中亲亲相隐的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容隐的亲属范围扩大,全部的同居亲属(不论服制)、不同居的小功以上亲属也可相隐。身份低下的部曲、奴婢虽然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但也可为主人隐瞒罪行。

2.从容隐的的程度来看,不仅可以互相包庇犯罪不去揭发,而且还可以为犯罪亲属通风报信,帮助其逃跑。

3.将相互告发亲属的行为定为犯罪。同时,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律规定有相隐义务的亲属免除作证的义务。

4.如果犯有谋反、谋大逆、谋叛者等危害中央集权的罪行则不适用。

宋代的《宋刑统》在亲属容隐制度方面没有什么创新,基本照抄唐律。明清时期也大多沿袭唐宋律的规定,只是某些地方做了一些细节性的变化:首先,容隐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前人未提及的岳父母及女婿也纳入到相互容隐的范围内;再者,在不适用亲属相隐制度的例外情形中加入了“窝藏奸细”这一罪名。

(四)清末民国时期――“亲亲相隐”制度的转变期

清末至民国时期,伴随着清末修律运动的开展,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土崩瓦解,但这个时期的法律还是对亲属容隐制度做了一些保留。

清末《大清新刑律》是改革派和守旧派激烈斗争的产物,因此出现了正文与附则并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现象,但二者又都对某些封建制度有所保留。《附则》中规定:“《大清律例》中的十恶、亲属相隐、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盗、相殴以及发冢、犯奸各条,有关伦理纲纪,不能蔑弃,犯此罪者仍按旧律科刑”。这其中就有亲属容隐制度。

民国时期制定《中华民国刑法》也有“同居相为隐”的法律规定:在一定亲属范围内,为了包庇亲属罪行而毁灭证据,帮助犯人逃脱不负刑事责任,对尊亲属不得自诉、有权拒绝为亲属定罪而作证等。

二、“亲亲相隐”制度的今生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传统儒家思想被当成了文化糟粕而被弃如敝履。“亲亲相隐”制度自然也难逃厄运。而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励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告发,更加造成了社会信任感缺失和人性的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法律权威而淡漠了人情,始终未提重构“亲亲相隐”制度。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若不细看,你会以为是“亲亲相隐”制度的重出江湖,但仔细推敲,该条文只规定了审判阶段的拒绝作证,而并不包括侦查阶段。老《刑事诉讼法》47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依据该条文,定案证据必须是经过各方当事人当庭质证的证人证言,但是新《刑事诉讼法》59条修改为,“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修改后的条文不再要求法院在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之后才能采信。即使近亲属证人审判阶段不出庭其侦查阶段的证言并不当然排除,相反,证言可在证人未出庭的情形下进行法庭质证,并可被法庭采信。这种拒绝出庭制度,并非“亲亲相隐”制度中的拒绝作证制度,近亲属拒绝出庭制度保留了证言,剔除了证人出庭的义务,结果使得难以质询的证言容易被有失偏颇的采信,更加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也许立法者的原意是想让“亲亲相隐”制度在当代重新回归。但在没有规定证人证言必须经证人出庭接受质询方能采信的前提下,该条款反而沦为更易将被告人入罪的制度,而无论被告人是否真的有罪。

这种近亲属拒绝出庭制度就像罂粟花,妖艳唯美,披着“亲亲相隐”制度的外衣,用起来上瘾,犯罪嫌疑人更容易被入刑。控诉机关也不必再担心被胁迫作证的证人当庭否认自己的证词;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将会更加泛滥;控诉机关可以迅速破案结案,却会导致冤狱增加、人权践踏的恶果。

三、结语

“亲亲相隐”制度贯穿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而绵延不衰,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在维护家庭伦理关系、扭转社会信任缺失局面、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几乎见证了中国古代全部的礼法融合的历史演进进程。我国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亲亲相隐”制度来重塑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得社会道德滑坡的势头得到遏制甚至逆转,以后像哈尔滨“越狱杀警案”这样的道德悲剧不会再重演。但从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发展状况来看,想要这一制度能够真正“王者归来”,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铅笔
可爱的我
请不要伤害花草树木
观察蚯蚓
松鼠的名片
我的小汽车橡皮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荷花
刷碗
坚持就是胜利
假如我是市长
炒鸡蛋
家乡的樱桃沟
我最想做的一件事
蝉和蚂蚁
2012年3月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2年大专生入党自传范文
2009年2月底结合科学发展观和金融危机的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入党积极分子入党自传书
09年3月份大一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
2010入党积极分子自传范文
2011年大学生入党自传
大学生优秀入党自传书范文
万能入党申请书(各行各业均可免费参考使用)
大学生2012年3月入党申请书范文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跟着父亲的脚步
2010党员自传范文
预备期满转正入党申请书(预备期总结)
入党申请个人自传
优秀大学生团员入党申请书范文
开挖卸载对相邻基坑围护结构内力的影响
基于能量释放事故致因模型的地铁火灾防治思路
浅谈仪表自动化系统工程施工程序
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思考
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
浅谈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设备管理的创新
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
伦理的政治化定位—荀子思想主旨阐释
浅谈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
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客流简析
轨道横梁与整体节点连接的疲劳试验
试论电力电压稳定性机理性
城市快轨交通沿线用地控制规划的研究
民本与民主:中西政治理念之比较
中压电缆附件的现状和发展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之二
《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一课时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四
《掌声》教学设计之六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之二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之三
《掌声》教学设计之二
《掌声》教学设计之三
《掌声》教学设计之四
《陶罐和铁罐》片断赏析之三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之四
《掌声》教学设计之五
《掌声》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