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上使用重典的思考

关于中国历史上使用重典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关于中国历史上使用重典的思考

元末明初,社会不宁,犯罪现象严重,被明太祖视为乱世。朱元璋遵循古训,提出:“吾治乱世,非猛不可”的思想。于是“乱世当用重典”的思想便应运而生。重典,顾名思义,是指较重的刑罚。而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虽不处于乱世,但对于重典仍是有记载的,所以今天我们对重典的使用也需要有一些探讨。

早在《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大司寇》中载:“一曰,邢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可见,重典在历史早期就已经使用了。虽然周王朝对于刑罚本着世轻世重的原则,但我们看到西周刑罚的主体是墨,劓,髌,宫,大辟五大刑罚,也称旧五刑。这五种刑罚,手段均是十分残酷的,前四种肉刑的目的是给人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使人残疾,而最后的大辟又称生命刑,其严酷程度不言而喻。所以,在西周,在非乱世的阶段,重典是存在的,并且作为一种普遍性的刑罚使用。

在上古时期,法制制度并不完善,重典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起到威慑百姓的作用,严明的刑罚可以降低犯罪的发生。但是,重典是否应该贯穿整个王朝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我们看到,不仅是在西周。在汉初时,由于连年的战争,国家已经是破败荒凉不堪,百姓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凋敝。汉初统治集团在推行黄老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的同时,意识到秦律过分的严苛和繁密。于是,刘邦初入关就与咸阳民众“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繁苛律令。之后,汉惠帝,文帝又相继废除了一系列重典,进行形制改革。与秦朝相比,汉朝的法制明显呈一个轻刑慎罚的态度。

在《尚书》的《吕刑》中最早出现“刑罚世轻世重”。《吕刑》规定道“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其大意是说,对于刑罚的适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轻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也就是说在不同时期刑罚也是有所区别的,应当依照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制定出不同轻重的刑罚,使其符合于各个不同时期打击犯罪的目标;有区分的去使用刑罚,正确的执行刑罚,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求。

战国时法家代表商鞅也有着与《吕刑》相通的思想,他明确提出:“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这一刑法思想也被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全面的阐发:“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韩非的思想是指统治者制定刑法的根本是为了爱护百姓,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所以不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刑罚,要考虑到治理社会的根本。也就是说制定刑法是为了治理好社会,所以法律的制定要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假如时代转变但是国家的法律不变,那必定会有法律无法涵盖到的社会问题,即使善于治理众人的人,如果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设禁惩罪,那也是会使法治受到削弱的。故而明智的统治者一定会随时代的需要而制定法律,刑罚的轻重应当适时采用,这样才可以实现把国家治理好的目标。由此可见韩非把“刑罚世轻世重”的思想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方面立法要适应形势,做到“法与时转则治”;另一方面司法也要适应形势,达到“治与世宜则有功”。

汉代在初始之时由于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摧残,国家已经是十分脆弱,统治者奉行黄老的休养生息的哲学,同时又根据汉初百姓久苦秦时严刑苛法的客观现实,遂即实行简法轻罚和“省约烦苛”的刑政策略,也获得了载诸史册的“文景之治”。可见在汉朝的治理中,刑罚适时无疑是他们巩固政权的法宝之一。

宋朝王安石在主张变法时曾明确指出:“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然其所以法,意不相师乎?”并且强调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意思就是,国家的治理有赖适应时代要求的法律;法律的执行,又有赖于善于审时度势的执法人。这两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实现社会稳定治理有效的必然要求。历代统治者鉴于历史上这些经验教训,在司法和审判活动中大都不同程度地坚持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法原则,并结合客观的社会形势,推行了一套相应的刑事政策,建立了反映“刑罚世轻世重”思想的刑罚制度。这也就说明,乱世用重典的传统并非是一味正确和有道理的,只有建立理性客观的刑法制度,才能够起到社会治理的作用。

而在一开始提到太祖皇帝奉行重典,在他之后的万历年间,海瑞在起复任用,升任南京右都御史之际,曾向万历提出了一个条陈,条陈中提到要恢复太祖皇帝当年的严刑峻法,并指出要杜绝官吏的贪污,除了采用重典以外别无他法。这一大干众怒的提议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并招惹了许多是非。按照洪武的祖制,一位御史在家中找一班伶人排戏是应受到杖责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这类事情已属司空见惯,海瑞一味要求要重典来惩治,结果只能被大众看成胶柱鼓瑟,不合乎时代的潮流。

又如唐代律令的制定,从《武德律》到《贞观律》,正是因为唐高祖李渊制定的法令太过于严苛,旧律用刑太重,所以唐太宗即位后,便令大臣修律,《贞观律》从此成为唐律定本。其中,主要大量减死,流刑,《旧唐书刑法志》对此做出概括性的总结:“凡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所以,我们看到“乱世用重典”也并非绝对的良方能解决问题。重典可以在一个朝代失去秩序,民心混乱之际起到一种警示或是约束的作用,但其本身是不适合于社会的长足发展的。就如同明朝太祖朱元璋在一开始就提出以重典治世,但其后一代代君王都是在不断的改革重典,在这个过程中,轻刑慎罚的态度越来越明朗。一个文明的国家能够长久的存在,不是靠武力镇压,也不是靠暴力的威慑,应该是依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依靠严明有力但却张弛有度的法制。

重典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们看到它所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个又一个朝代的改弦更张都告诉人们,只有从本质上建立起完善的法制制度,才是一个王朝能稳定存在的根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菜场的早晨
我学会了擀饺子皮
做个小孩不容易
不平凡的收获
当医生的感觉真好
群英荟萃
贪吃的嘴
一件难忘的事
学打中国结,传递温馨情
真爽,这回我说了算!
捡垃圾
巧卖气球
明天,我就要上学了
一件难忘的事
欢欢喜喜闹元宵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
试析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关于高职院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改革探索
关于大学生学业预警探析
浅谈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应用研究
浅议公平与效率双重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政策
试论法学本科“外国刑法学”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普通高校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综合性教学探索
试析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关于卫生职业技术院校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试析艺术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试论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作文:我有一个好妈妈
《借生日》教学举例
《借生日》教学举例
《借生日》结构图示
《借生日》感触一二
作文:妈妈的爱
《借生日》难句分析
评《借生日》
《借生日》探究活动
作文:妈妈的爱
小礼物──《借生日》教学札记
让校园充满爱──《借生日》教学札记
《借生日》教学杂谈
作文:我爱妈妈
读《借生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