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破坏“新闻自由”唐朝始

破坏“新闻自由”唐朝始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07-29

破坏“新闻自由”唐朝始

要说古代没有新闻媒体那是不对的,其实一直就有,到皇帝时代结束才消失,转变为真正的现代媒体。这种新闻媒体和现代新闻媒体一样记录和报道新闻事实,以传播为目的。区别仅在于:它的主要被报道人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皇帝;它的读者不在当世,而在后世。

这种新闻媒体,就是记载皇帝私生活的《起居注》和记载皇帝和大臣之间公事的《实录》。这个媒体的记者在不同的朝代叫法不同,唐朝那会儿叫起居郎和起居舍人。按照规矩,这两个职务的人是不能结交大臣的,以保证其中立性。

这种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制约当皇帝的孤家寡人们,好让他们为了保留一个好名声,不至于做太难看的事情,否则可就遗臭万年了。这一点,现在的术语叫舆论监督。

不过,诸位恐怕能看出个破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媒体的从业人员是皇帝的家奴啊,这个媒体的管理权也在皇帝手上。这万一皇帝想审稿、想发宣传要求,谁拦得住?有了这个,还怎么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啊?保证不了真实性,那报道还有什么意义啊?后世看过去,嚯,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皇帝个个都是尧舜禹?名声想坏都坏不了,这还怎么制约皇帝啊?这种担心,现在的术语叫新闻预审制度。

为了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皇帝是不许看自己的《起居注》和《实录》的,也就是取消新闻预审制。看不了,当然也就想不到干涉和修改了。

这个规矩被执行了很多朝代很多年,不知道多少被报道人愤恨自己的负面报道但又无计可施。而且,报道产生影响已经是后世的事儿了,他还不能去找编辑记者算账。

到了太平盛世的贞观时期,伟大领袖李世民作为一个前朝实录读者,同时也是被报道人,对于无法阅读到关于自己的报道,无法让报道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感到心烦意乱。尤其是自己刚刚做了一些有难言之隐的事,生怕传到后世读者的耳朵中。为此,他做了一件破坏新闻自由的大事:从他这时起,外人修史改为宰相修史。宰相是皇帝秘书,秘书处理的文案,自然皇帝有浏览和提出意见的权利。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了皇帝可以事先观看新闻报道,也由此奠定了新闻预审制的基础。史书上说他看完后要求“削其浮,直书其事”这一点其实很可疑,经过新闻预审之后的新闻,其中任何有利于新闻审查者的记录都是不可信的,谁能保证它是记者编辑原本的记述,还是新闻预审官要求写进去的呢?

此后关于李世民当皇帝的重要过程“玄武门”之变的报道,有了不少出入:他杀兄弟逼老爹夺取政权的基本事实虽然没有变,但多了不少他不得已才做此事的理由,而前后又有不相符或逻辑上不能解释的地方。这些报道给后世留下了疑云,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成了至今仍在研究的一个谜。

既是读者又是被报道人还是宣传部的李元首对新闻报道的干涉,给后世的新闻管理开了个不好的头儿,从此,很多朝代的历史,特别是关于丑事的历史,都有所修改,好让被报道人显得光荣正确一些。历史因此出现了很多需要研究的谜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喜欢的一位老师
妈妈的爱
母亲眼里的爱
我的弟弟
她可真淘气呀!
环卫工人
母亲的含义
他帮助了我
我们班的“天天错”
我的妹妹
会吹木叶的哥哥
我的奶奶
神探老妈
班有“五侠”
我的自画像
刑事诉讼中如何完善证人出庭现状
趋向于被告人中心主义的辩护观
我国巨灾保险的立法困境与思考
知识产权交易理论问题研究
第三方支付的监管问题
法理学视野下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地位分析
中国废死进程
手机通信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浅论我国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兴起的现实条件
计分考核对不同类型罪犯改造心理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浅议加强志愿者立法保障的现状与路径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保护
论涉案财产的保护
《平平搭积木》综合资料之一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四
《自己去吧》片断赏析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七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八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六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三
《雨点儿》教学设计之二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吧》
《雨点儿》教学设计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