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8
浅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中国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的关注,如何有效的向世界传达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消除世人的疑惑就显得越加重要了。
一、纪录片与国家形象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是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李西科・古兹曼的名言,其形象地道明了纪录片在国家、民族历史上的地位。
一部国家纪录片,就像是这个大家庭的相册。一个国家的形象正是以纪录片作为重要载体来塑造的。纪录片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故事片的特殊片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实。纪录片通过视听结合、声画一体的媒介形式,向世界传达具有教育性、新闻性、娱乐性和艺术性的综合信息,它的这种优势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介载体都无法匹敌的。也正是基于纪录片的这种特点,它被认为是最容易让全世界产生共鸣、最容易让不同地域的观众接受、最容易打破民族、文化的壁垒的媒介。一部纪录片,就可以让观众在短短数小时内,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和现状有最基本、最直观形象的了解和认知。
当前我国正谋求和平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电视纪录片经过短短50多年的发展,现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国重视发展并利用纪录片,非常有利于我国和平外交的开展,由于世界不同国家的国家利益、思想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减少冲突,增进融合,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便成为了在纪录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2年5月,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通过其所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良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片中全面的展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食物及以食物为基线的人文历史和生活风貌,以食物为基点向全球展示了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
二、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深入探讨
《舌尖上的中国2》是《舌尖上的中国》的续集,于2014年4月18日开播。它同样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通过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在纪录片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两季《舌尖上的中国》不但取得了超高收视率同时也引发了网络上的讨论狂潮,形成了“舌尖体”。《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起到如此轰动的效应,这与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导演陈晓卿在介绍该片时曾说:“《舌尖上的中国》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舌尖上的感动,另外一个是正在变化中的中国,这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我们希望观众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里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从中国人对生活热爱里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和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讲述普通国人辛苦采集食物之后在厨房里精心烹饪,其实是见微知著地彰显了平凡劳动者的伟大及一个民族的自豪感与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文化。当一个群体的文化被另一个群体理解并认可时,就形成了文化认同,同时推动文化的有效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塑产生积极作用。《舌尖上的中国》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1)从主体角度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依然遵从了央视惯用的国家主义叙事手法,继承了宏大叙事的纪录片理念。从云南的诺邓火腿到浙江的嘉兴粽子,从偏远的大山深处到繁华的东南沿海,其记录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与观众的个体记忆产生共鸣,强调文化共同体的回归。
(2)从内容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从各地的食材着手,将沿海与内陆互相对比、南方与北方互相映衬,通过人们采取和制作食物的种种细节来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从美食外延到历史与文化、传统与仪式、伦理与自然,传递着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让世界通过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来更近一步地了解中国。因此正如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所说,《舌尖上的中国》要拍的不是食物,而是食物背后的内涵。食物只是一个切入点,其中所蕴藏的内涵才是片中要表达的核心。
(3)从叙述方式上看,《舌尖上的中国》偏向于故事化、细节化、剧情化,展现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4)从拍摄视角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以平视的眼光关注普通大众,将人文味与生活味“和谐”搭配。对于中国饮食这一范围广且繁杂的主题,该片通过寻找人与食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食物与文化的交集,打破以往“就食物谈食物”的困境,折射出纪录片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变化。
(5)从细节处理上看,《舌尖上的中国》不是空洞地宣讲美食的风味与制作技巧,而是通过表现个人、家庭甚至族群的饮食经历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内在联系,将舌尖上的故事娓娓道来。
(6)从传递的价值观和塑造国家形象的角度看,下面我们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在《自然的馈赠》一集中,对松茸采摘的解说词是这样的,“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通过这一小段解说词充分体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完全不是竭泽而渔的做法。通过美食这个窗口,纪录片将现今中国国民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传递给世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形象,顺应当今低碳、环保的时代要求。
第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出锅……厨房里司空见惯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这在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一个放心、安全的饮食环境,这在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产生的信任危机的背景下,使数千万中国人又重新找到了传统美食的可贵与文化魅力。”
第三,《舌尖上的中国》也包含着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彰显。如在《五味的调和》中,“苦尽甘来,是中国人在味觉上对‘苦’的辩证,更是在逆境中习惯坚持的信念。最完满的人生,总是五味杂陈的。”纪录片通过输出中国传统价值观,让世界增进对中国观念的理解。
综上,在软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塑造将是一个长期建构且非常艰巨的任务。既《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当代中国纪录片对新闻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使命,那就是紧跟时代、深入社会,发挥纪录片真实性的本体特性,与观众发生“心灵对话”,推动人们对一个趣味的中国、一个活力的中国、一个幸福的中国的再认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外公
- 美丽的早晨
- 孙小圣到此一游
- 运动会
-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
- 游玩桂林山水
- 竞选
- 愉快的植树节
-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 赞美老师的歌
- 榕树盆景
- 记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
- 石榴
- 西瓜
- 鹦鹉
-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品质检察”建设
- 司法实践中强制医疗程序的精准适用
- 新媒体环境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基本方法
- 影响公诉人客观义务的因素及对策
-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会调查风险评估程序
- 检察队伍建设中“担当”的维度考量
- 职权配置与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考
- 浅议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审查程序及效力
-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在实践中的完善路径分析
- 准确把握中国法治的六个要素
-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反贪侦查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刍议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
- 以“五种思维”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之规避查询问题
- 推动检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 15《狼牙山五壮士》
- 25《珍珠鸟》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14《三峡之秋》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4《迷人的张家界》
- 24《海豚救人》
- 13《威尼斯的小艇》
-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 12《草原》
- 23《蟋蟀的住宅》
- 21《一件运动衫》
- 20《少年闰土》
- 11《地震中的父与子》
- 5《挑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