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高层建筑安装施工协调与配合
1、概述
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建筑产品的施工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
2、高层建筑的类型及施工特点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类型多为宾馆、写字楼、商场综合楼、住宅等。
从其建筑功能特性来看,高层建筑一般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地下室(设备层、人防);
(2)裙房(公共场所);
(3)转换层(技术层);
(4)标准层(写字、客房、库房等);
(5)非标准层(楼顶餐厅、屋顶机房等)。
从工程特性来看,高层建筑有如下特点:
(1)施工场地及作业面狭小;
(2)专业工种多,交叉频繁;
(3)预埋、预留作业量大;
(4)吊顶、管井内施工多;
(5)材料、设备吊运量大。
高层建筑的建设工程,一般由土建施工、装修施工、安装施工几大项目组成。其中安装施工主要由管道工程施工、电气工程施工、空调通风工程施工、设备工程施工所组成。
3、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
从高层建筑的各种特点可以看出,高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离开各专业、各部门周密有效地协调与配合是不行的。这里的协调与配合可划分为内部协调与配合;外部协调与配合;前、后方协调与配合。
3.1 内部协调与配合
高层建筑安装施工一般涉及管道、电气、空调通风、设备四大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要做好各专业间的协调配合,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
一般来说,管道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
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3.1.1 技术方面
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
如在竖井施工中,管道专业有时与通风专业共用管井,各自所占位置、分支管开支位置、走向 等在各自图上表示,并无一张综合设计图,所以须在图纸上先进行综合考虑,再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考虑,把一部份图纸设计矛盾及不合理处在施工前加以消除和更改。按现行设计图纸,一般管道专业诸管路及设施均有较明确的纵横位置规定,通风专业管道一般体积较大,坐标规定不尽详细,而高层建筑为提高使用面积占有率,留给各专业管井、管廊、吊顶空间等位置极 为狭窄,所以常常造成"水"、"风"专业管道"打架"。电气工种管路、托盘、线槽等在设计图中均未明确规定其坐标位置,且电流、电信号的传送不受高差变化影响,其走向自由度较大。也许正由于这种不确定性,设计中也常常出现与其他专业"打架"现象。另外,还有各专业内部系统间设计矛盾等。解决此类问题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图纸会审,仅此还不够,还须在施工前结合现场情况组织内部各专业交叉会审,对于专业交叉密集区域,绘制综合施工图(布置图),必要时,可做局部试验,以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设计图纸、土建施工 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返工损失。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意
- 吵架
- 可爱的小猴
- 美丽的竹鹅溪
- 自我保护
- 我不再轻易流泪
- 倒霉的一天
- 葫芦
- 我喜欢的小动物
- 扔沙袋
- 同学情
- 我的小伙伴
- 电脑,小kiss
- 美丽的大花园
- 书迷姐姐
- 论传统翻译教学与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研究
-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
- 试论综合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
- 论做好办公室事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 谈物理教学创新
- 浅析美术高考素描教学
- 论加强监控机制 确保高校资金安全
- 关于物理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 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 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
-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 浅论美国的社区学院
- 论独立学院教师压力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 浅论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同步之问题及对策
- 《詹天佑》好词好句
- 《詹天佑》句子解析
- 《詹天佑》教学反思
- 《詹天佑》重难点解析
- 《詹天佑》教学实录二
- 《詹天佑》教学实录及评析
- 《詹天佑》教学案例
- 《詹天佑》教学反思
- 《詹天佑》教学反思
- 《詹天佑》分段段意
- 《詹天佑》课堂实录及评析
- 《詹天佑》教学反思
- 《詹天佑》教学杂谈
- 《詹天佑》案例分析
- 《詹天佑》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