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妈妈的账单》 趣闻故事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知了脱壳
- 让路
- 关于狗
- 蝈蝈
- 小麻雀
- 小乌龟
- 毛毛虫
- 小鸭得救了
- 小秃头
- 可爱的小鱼
- 小八哥
- 可爱的小猫
- 寂寞的小乌龟
- 可爱的小狗
- 两只麻雀
- 农村基层选举与乡村治理
-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
- 农民增收的环境建设研究
- 新农村建设提出始末
- 村民自治中的党“政”关系 及其出路
- 农村虚假统计现象及对策
- 从农村土地问题看集体所有制的发展趋向
- 村庄兼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
- 用民主的方法培训民选村官
- 浅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矛盾及应对策略
- 土地制度:“三农”新政核心之变
- 想象的农村
- 论现阶段农村基层政治生活中的派系
- 农业制度创新和技术效率
- 从农村社会分层看村民自治与配套制度建设
- 蜂蜜
- 《蜜蜂》教学实录
- 蜜蜂的活动
- 美国训练蜜蜂找炸弹
- 蜜蜂的赞美
- 昆虫世界
-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
- 蜜蜂过冬的奥秘
- 蜜蜂是怎样学习飞行的
- 蜜蜂小知识
- 蜜蜂识途奥秘
- 给蜜蜂装上“黑匣子”
- 蛇与庄稼
- 《蜜蜂》案例反思
- 蜜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