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4

《司马光》教学设计4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司马光》教学设计4

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踢毽子比赛
一件难忘的事300字
生活的准则
美丽的人工湖
爬西山
下雪了
小马驼米
我想当一次爸爸
我爱我家300字
“蛇窝”
母爱300字
快乐的元旦联欢会
最爱吹泡泡
打雪仗
我自己的小房间
浅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发展趋势(1)论文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伊索寓言
Dhruv - The Pole Star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浅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社会保障的完善性(1)论文
浅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1)论文
研究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1)论文
研究我国现阶段人力资源信息化(1)论文
论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1)论文
Why the Sea is Salt
谈学习型团队的组建及其人力资源的管理(1)论文
浅论体育舞蹈的价值
浅探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的动因、问题及价值(1)论文
谈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1)论文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
《音乐之声》的导演及女主角
《音乐之声》词语解释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
《音乐之声》素质教育新学案
《音乐之声》结构分析
电影《音乐之声》主观影评
《音乐之声》的真实故事
《音乐之声》时代背景
《枣儿》教学实录
《音乐之声》人物描写
《音乐之声》写作特点
《音乐之声》有关资料
《音乐之声》的孩子35年后重聚叹造物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