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0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生字。
【课前准备】
生字卡、月亮挂图。
【教学思路】
识写分开、分散难点:
所有要求会认的字在第一节课认会;特别是要求会写的六个字在第一节课会写,在第二节课练习写好。促进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够强的特点,注意初读感悟──深入体悟──获得教育──课文拓展的教学顺序。
【学习过程】
一、了解学生识字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识字教学,使力用在刀刃上
采用认读生字卡片的方法。指名大声读出自己会认的字,并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二、谈话激情,导情入境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老师小时候的心愿呀,是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老师的愿望实现了。那你们有什么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月亮有什么心愿?
板书:月亮的心愿(注意轻声)
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师:你们课前自己学会了很多生字,那些不会的生字需要老师帮忙吗?
生:不需要。
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熟的字圈出来,然后对照拼音读三遍,边圈边读。
再出示生字认读,并试着组词。
开火车认读──读字,偏旁,组词。老师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赏析全文
1、初略感知,形成表象:
录音范读:
你有信心和录音机比一比吗?
学生自由读文。
点名读全文。
2、品析全文,感受心愿:
投影出示图1。
看图说话: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找读。
齐读(不要吵醒了小女孩)。
你们现在来到这个小女孩窗前,你们的心愿是怎样的?为什么你会有这个心愿呢?
(学生自由发言)
⑴ 我们来看看天上月亮的心愿是否跟你们一样?
⑵ 同桌读关于写第一个小女孩的自然段。
⑶ 用“商量”说话。
⑷ 你们真能干,都能跟天上的月亮想的一样。
3、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小女孩的窗前:
⑴ 投影出示第图2。
指读跟第二幅图有关的自然段。
小月亮准备好了,指名读。
⑵ 注意对话。
⑶ 指名分角色读。
⑷ 你听后是怎么想的?月亮呢?她又是怎么做的?
⑸ 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想的是否又跟月亮想的一样?
师生分角色读第二个小朋友的片段。
(这个步骤分两块进行: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知道课文说了些什么,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扩展小结 体会深意
月亮为什么要改变心愿呢?月亮最终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读“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你们现在知道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了吗?
指名自由发言。
小结:
月亮开始是什么心愿?──好天气
后来呢?──下雨
最后呢?──一起郊游
练习说话: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月亮?
你有什么心愿要送给月亮吗?让我们闭上眼睛,对着月亮许个心愿吧。
五、小操练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给你画颗星
2、你有什么心愿,说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准备在晨会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月亮的心愿
天晴 下雨
一个也不少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让座
- 抢橡皮擦游戏
- 都是漫画惹的祸
- 秋天
- 童年梦想
- 儿童公园游记
- 我再也不马虎了
- 一个志愿·一颗心
- 小白兔
- 盲人节
- 我不再胆小了
- 秋游
- 一个温馨的生日
- 第一次做荷包蛋
- 小狗黄黄
- 试论利用教学比赛提高足球选项课的教学质量
- 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探析
- 试论转变办学方式促进技工院校招生工作发展
- 关于建立和利用高职院校教师业务档案的思考
- 试论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研究
- 试论校企合作的“产业链”模式
-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
- 试析课程评价视角的《经济法》教学改革
- 试论大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途径及方法
- 论发展江西农村职业教育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关于适合高职生心理特征的教学过程中侧重点的探析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 关于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探索
- 简论职技高师“教师口语”的教学方法
- 通达幽远的生命放歌──读《兰亭集序》
- 叙“乐”简练,抒“悲”深沉──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 《兰亭集序》赏析
- 最典型的书序第二篇文艺理论──就《兰亭集序》主旨与行家商榷
- 从修禊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 “流觞曲水”抒幽情──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品析
- 《兰亭集序》相关评论
- 恬然飘逸的兰亭雅聚真挚可人的《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思路探微
- 从《兰亭集序》中几处涂改,看“文”中谴词之妙
- 《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 《兰亭集序》两处注解质疑
- 对《兰亭集序》第三、四段的理解
- 《兰亭集序》主旨索隐
- “死生亦大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