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2
缺乏人情味与折射独立精神──《走一步,再走一步》细节蠡测
相信很多读者阅读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都会对文中写到美国小孩子的细节有些迷惑:他们竟不顾一起去玩耍的小伙伴──“我”的安全,还嘲笑“我”在悬崖上骑虎难下,又能不照管并轻视地离开,这到底怎么了?
有观点认为,文中小孩子们缺乏助人为乐精神,缺乏起码的人情味;文中去叫来“我”父亲的小孩子杰利的行为也是一大群伙伴中的个别行为,甚至可以说杰利的形象是受东方文化熏陶的软弱者形象。又有观点认为,美国人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崇尚独立精神,文中貌似不顾人情的行为正是美国独立精神在小伙伴们身上的折射。这两种观点,笔者侧重于赞同后面所述那种观点。
让我们来看美国人的独立精神到底是什么?美国人一旦做过成人宣誓(大约在16岁),就得离开父母去过独立支配经济的生活,要靠自己挣钱来养活自己,否则将被整个社会看不起。简单作个比较,中国一群年轻人外出游玩,那个抢起来买单的人被视作是大方慷慨很够朋友的人,他因此能获得大家的好感;倘若一个中国留美研究生初到美国为美国同学抢付车费则得到的回报可能就是“绝交”了,因为这让美国同学感觉被看扁,让他误认为是没能力养活自己。总起来说,独立意识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成分;其它诸如务实、合作、自由等美国精神的外围成分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暂且就不去谈了。
也许有人会说:“可文中所述小孩子才八九岁并不是成人呀!”而我们认为,在一个崇尚独立精神的国度里,人们的言语举动各方面都会渗透这种精神,大人们对小孩子直接教育这种精神或者不自觉地施以这方面的影响,丝毫不足为怪。文中小孩子们看不起胆小没有能力爬上悬崖的同伴而不管不顾地离开正是美国人独立精神在小孩子们身上的平常折射。
如果有人认为这有些牵强附会,那么我们还可以对文中“我”父亲的行为作一分析来加以印证,得出独立精神正是长辈施教的结果。父亲在儿子伙伴杰利赶来求救情况下,只带一把手电筒镇定地来到悬崖下指导儿子让儿子攀爬下悬崖,父亲的独立处理事件能力极强。从后文得知,父亲终于以他的独立精神初步培养了儿子的独立人格。在中国家庭,倘孩子遇上意外或磨难,主人肯定兴师动众邀一大帮人赶去帮忙。救孩子下悬崖用的办法也肯定五花八门,它们有:招募勇士上去抱下来、用绳索绑着滑下来、底下垫很多床棉被让孩子跳下来……可就是没想到让孩子怎么自己摸索下来,进而让孩子战胜懦弱、增强自信、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在此,笔者郑重申明,两相比较,不是有意要贬低国人所为,而是想让读者在比较中对美国的独立品格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准确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中蕴涵的美国独立精神内核。
再让我们将眼光聚焦在作者对童时那段经历所生成经验的讴歌上,作者认为自己的人生能取得华光重彩的重要因素正在于应用了童时人生经验,或者说由于扩大了这种人生经验于人生,漫长的道路因之而走得令人“自豪”。细究起来,与其说作者是在讴歌童时人生经验,还不如说是在讴歌自己在童时就拥有的独立地开拓进取的精神。
“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与“这山望着那山高”分别可看作是美、中人生进取精神的写照,但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所描述出来“孩子不顾及同伴下悬崖的无情离开、父亲狠心不溺爱让孩子自己下悬崖、作者初次独立下悬崖终于成功”等的细节,实在要表述一种植根于民族灵魂土壤里的一种独立有为精神品格。一句话,文中小孩子漠视同伴的言行可以视作缺乏人情味,但认真破译文本,我们认为它们实在是从更高层面上折射了美国的独立精神。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偶像——春
- 蜡烛
- 红绿灯
- 春天
- 秋天的花坛
- 善良的小白云
- 公园的早晨
- “干柴棍”翻身记
- 西湖遥想
- 我的爸爸
- 今非夕比
- 参观乒乓球俱乐部
- 夏之恋
- 第一次炖鸡
- 星期天
- 试析高职网络课程开发应用调查与对策研究
- 关于高职体育教育中的职业实用性研究
- 试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 关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探索
- 浅谈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的设计艺术
- 关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练教学的探讨
- 试论创新和改革电子电工专业的技能训练研究
- 关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 关于看美剧《绯闻女孩》谈美国的教育体系
- 关于高职院校的“三服务”办学模式浅析
- 关于高职院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研究
- 关于“AutoCAD”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探讨
-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的思考
- 试论在实训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 试论终身教育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 《祝福》的副主题及其情节功能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与反思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不曾预约的精彩──《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
-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实录
- 《祝福》千问
- 花开花落两由之──《祝福》人文教育内涵初探
-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 谈《祝福》的空白语言艺术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
- 一株绛珠仙草──《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实录
-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