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16
《绝招》 教案讲义1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最爱去的地方
- 洋娃娃
- 本子的哀诉
- 我的钢琴
- 我的字典
- 美丽的彩霞
- 我家门前的大槐树
- 给我......我会......
- 晚饭后
- 家乡的特产
- 我心目中的国庆节
-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
- 唱给妈妈的歌
- 放飞降落伞,放飞希望
- 月儿圆
- 企业审计在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分析
- 控制权视角下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研究
-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置动机的实证研究
- 浅谈“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原则
- 审计质量控制:缺陷分析与对策思考
- 中外政府绩效审计比较与启示
- 刍议国企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
- 绩效审计体系构建
- 论现代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协调整合
- 行政机关绩效审计研究
- 审计市场多维结构探析
- 中小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 国家审计风险及模型架构
- 西部大开发投资绩效审计初探
- 论企业内部的审计职能
-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 向韩麦尔先生学习课堂教学心理学──《最后一课》教学一得
- 追寻真实的阅读──《最后一课》教学案例与点评
- 回忆父亲李大钊的一些革命活动
- 建党初期的李大钊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关资料
- 李大钊烈士生平简介
- 一线以串珠──《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评析
- 我教学生理解《最后一课》标题
-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反思
-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