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感知、探究、体验、创新──以《行道树》为例谈新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致力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学生埋头于知识的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学生思维的激活和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使语文阅读教学重新焕发了活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突出探究,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发现、体验,使学生由传统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历,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探究、创新能力。

本文以《行道树》为例,通过“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读、品味、体验──迁移、运用、创新”等五个环节,谈新理念下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它能催人奋发,使人对感兴趣的事物不满足于肤浅的了解,总是寻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东西,从而走向创造。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求知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生活展示、角色扮演和多媒体再现等方法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所写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新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语文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教学情境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情感的流露,变纯粹的说教为主动地体验人生哲理。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的人物,学生思维活跃,会产生很多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结合教学实际,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行道树》一文主要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课件播放柳树、松树、梅花的图片,而后出示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伴以《好大一棵树》的优美、抒情的音乐。教师导入: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赞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么,对于行道树,我们又欣赏它的什么美呢,现在就让我们从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要求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单纯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的主旨上,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

《行道树》一文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的人称。通过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等词语,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感知,并落实生字、词。再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树?课文用第几人称写的?”,并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介绍行通树的语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出来,进行自我表白。”(学法指导:用句式:我们是行道树,我们 (如:①我们是行通树,我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②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农荫。③我们是行道树,我们忧愁而又快乐……)通过学生模仿行道树的口吻进行自我表白,使学生对行道树有进一步的理解,为下文探究关键语句、体验文章情感打下基础。

三、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

1、自读生疑,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发现问题。探究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从课文的关键词句、文章题目、文体结构特点、文章主题等方面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在《行道树》一文中,主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语句。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⑴ 为什么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⑵ 为什么说“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⑷ 为什么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⑸ 为什么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2、质疑讨论,学会自主探究:

探究的目的是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获取,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必急于解答,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实现学习互补,学会自主探究。“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组织小组讨论,可以使小组成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意见和理由,以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如果小组内的成员意见不统一,可以由小组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全班同学共同进行交流讨论。

3、引导释疑,掌握方法规律:

在自读生疑、质疑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可能会遇到疑难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重视语文学习规律,重视学习方式、策略的指导,及时有效地解答疑难问题。新课程对教师的定位是引导者,如果缺少引导,学生就会放任自流。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是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没有解惑,学生的探究活动就难有大的收获。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起到“把舵、纠偏”的“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行道树》一文中,可用化大为小法、抓文眼法、寻找关键词句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对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们”等句子难以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化大为小,再联小成大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神圣、痛苦、深沉”,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A、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B、从事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C、为什么说痛苦反而把这种深沉留给我们?从痛苦中能得到快乐吗?”对于这三个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解答。再把这三个小问题连成大问题,学生的疑难就迎韧而解了:要从事神圣的事业,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要承受痛苦,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却能从这些痛苦中获得快乐、欣慰和满足,这种幸福与别人相比较而言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象白岩松的书名《痛并快乐着》,在痛苦之后感到的是更深沉的幸福和快乐。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是“悲凉”又是一种“点缀”?“为什么“忧愁”“快乐”?从中体现什么精神?

四、朗读、品味、体验

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法宝,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读的方式很多,有自由朗读、指导朗读、默读、齐读、配乐朗读、诵读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适时地组织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朗读除了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最主要的是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披文入请,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最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朗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通过寻找同类词,替代原来的词,辨析、理解、品味不同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还可以从深刻含义、修辞、韵律节奏、形象等角度去品味。通过朗读、品味,再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行道树》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行道树的喜怒哀乐,并为之动情。阅读本文时要求学生“自由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或段落,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完了再谈谈为什么这么读,读这个句子,体验到了行道树的什么情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把‘忧愁’读延长音,‘快乐’读重音,让我体验到了行道树为了不能改变人类生存的环境而忧愁,为人类制造出清新的空气而快乐的心情”;“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里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把‘悲凉的点缀’‘自己选择’‘痛苦’‘深沉’这些词读重音,并延长声音,把‘春天勤生绿叶、夏日里献出浓阴’读成轻快的音,让我体验到了行道树生活的环境很差,而且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但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这种生活,而且努力地献出自己的绿叶和浓阴,让人们能生活的好一些。行道树的这种心甘情愿为人类做贡献的精神让我很感动”……通过朗读,学生体会到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并批判了人类肆无忌惮的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教师要紧紧抓住朗读品味这一环节,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主人公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进而去感受、理解文本。

为进一步体验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学生举出很多事例:李时珍为了编著《本草纲目》,不仅拔山涉水,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品尝草药,终于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诺贝尔为了减轻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有一次试验,他被炸得浑身是血,但他仍然坚持发明炸药,在成功发明炸药之后,他用赚来的钱去奖励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张海迪为了自学医术,熟悉针灸,熟悉针灸穴位,在自己的身上针灸以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掌握了一定的医术,医治了很多人;还有如园丁;清洁工;教师等人。

五、迁移、运用、创新

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疑难问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能进行拓展迁移。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和“触类旁通”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谈得上理解;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谈得上巩固,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而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运用,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启发,能力有所提高。拓展迁移的内容很多,小到词语的运用、疑难语句的解答、句式的运用,大到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文章的学习等。

如《行道树》一文中,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作者“借行道树来赞美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人“的这种借物写人的方式进行迁移运用创新。教师引导:“行道树让张晓风想起无私奉献的人,紫藤萝瀑布让宋璞感叹生命的长河无止境,香瓜子让杏林子赞叹生命的顽强,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或许能触发你们的一些感悟,请说出你们的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生的思维很活跃,纷纷借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柳树总是长条低垂,象一位谦逊的君子,以平和的心境待人处世,从不邀功请赏,我们也应该做一个谦逊的人”;“一串红的花总是紧紧地挨在一起开放,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班集体,也一定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野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正如诗歌所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松叶像针一样根根直立,而且全都指向上方,一副倔强不服输的样子”;“仙人球不怕风吹雨打,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也应该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因为阳光总在风雨之后”;“一片颜色苍翠的树叶仿佛是惧怕风的抚摸,无力地摇了摇,悄无声息地脱离枝头。我开始惊叹,绿叶虽然抵不住风儿的摧残,但它却默默地深埋于泥土,为来年的生命之树积蓄养料。它告诉我,这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无私奉献的人生品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理解、记忆、运用知识方面等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走入文本,通过与文本、他人、自我的心灵对话,达到视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从而人人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形成自己的独特思想和言语表达方式,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学会审美创造,完善人格,净化心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韶山行
难忘的一次学农
珠江夜游
感冒期间
难忘的一天
离开外婆的那一刻
长城之旅
可恶的教官
丑小鸭的故事
童年趣事
献给恩师一束鲜花
难忘的一件事
童年的回忆
人生如太阳
试论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探索
简析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职责任教育探讨
试论技能大赛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改的促进作用
简论电力企业创先争优活动调研报告
浅谈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探究
浅析行动学习法对供电企业班组长培训的重要性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
试析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置
简析国家级电线电缆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试析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试论从社会学角度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路径依赖”与路径调整
试析学科课程教学中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浅谈区域成人高校加强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思考
试论现代化实训基地的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途径
《化石吟》课题研究
云的特征和分类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看云识天气》作者简介
《化石吟》教学案例
日月晕环
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有关资料
野外天气观察
《化石吟》教学杂谈
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虹和霓
关于天空景象的谚语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