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7
《行道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对比导入
同学们,当你迎着朝阳驱车在公路上的时候,当你精神饱满走在校园大道上的时候,当你依偎着父母散步在大路上的时候,你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路旁的那一列列大树呢?他们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自由发言)那么在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今天让我做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博才一(3)班的同学们,一起去散步,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同学们提意见,并学习重点字词。
2、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来朗读课文比较合适?
明确: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3、全班配乐齐读,并思考:行道树是一列 的树(填入相关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填充,明确: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2、“忧愁”和“快乐”从词义的角度看是一组反义词,用它们来形容行道树矛盾吗?仔细品读文章,找出:行道树为什么“忧愁”,表现在哪里?行道树为什么“快乐”,表现在哪里?(合作学习)
各自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推举代表发言,引导学生精读文章,明确如下:
忧愁的是:
⑴ 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⑵ 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
⑶ 不被人理解。
快乐的是:
⑴ 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⑵ 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3、设疑引导把握主旨:
⑴ 忧愁与快乐两相比较,哪个更大些?忧愁>快乐。那么学到这里,老师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在城市里,大树们会有那么多的不幸,那为什么他们不打道回府,回到原始森林里去吸露,去玩凉凉的云呢?
自由发言,答案不拘一格。教师小结如下: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而是默默无闻,心甘情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为居民提供新鲜空气,为行人献出绿阴,为城市迎接太阳,他们是以为人们服务为乐,以奉献为乐!
⑵ 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⑶ 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叫什么人?
“好人”“伟大的人”“大写的人”“奉献者”。
⑷ 行树象征了这种奉献者。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引导学生讲:古人,今人,名人,身边成功人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⑸ 学习本文你思想受到触动了吗?
启示: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4、到此为止,你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
(继续探究,品味语言,深入学习。)
四、温故知新,作业延伸
1、教师总结:本文是一篇优美有富有哲理的散文,通过倾听行道树的自述,对平时司空见惯的行道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了解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而痛苦的,行道树象征了那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现在我们再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一起在行道树下,感受千古传诵的奉献精神。
2、布置作业:
⑴ 以“如果我是 ,我愿 的句式造三个句子。
⑵ 搜集具有奉献精神的动植物的例子,并说明原因。
⑶ 采蜜:摘录本文中优美的或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并反复品读。
⑷ 阅读张晓风的其他作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毛驴和牛大哥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笋芽儿
- 明天要考试
- 通知书拿到了
- 可爱的小虾
- 最好吃的苹果和梨
- 躲雨
- 让座
- 小猴结婚
- 我爱我的家乡
- 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 别问这是为什么
- 快乐的冬令营
- 小熊拔牙
- 企业提高内部审计效果措施浅探
-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 浅论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
- 对当前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改革思考(1)
- 我国审计质量替代指标研究综述
- 浅谈如何提高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
- 浅谈对管理审计的认识
- 浅谈审计学教学质量提高途径探讨
- 浅谈内部审计在舞弊防范中的对策
-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因素及其对策分析(1)
- 上市公司造假审计十大策略(1)
- 浅论传统审计的缺陷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 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试论构建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审计项目管理科学化
- 浅谈审计市场信用危机研究述评
-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 《比尾巴》教学设计一
- 《白鹅》教学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附反思)2
- 《打电话》1
- 《要下雨了》二
- 《画》二
- 《乌鸦喝水》一
- 《要下雨了》一
- 《画家乡》教学
- 《画家乡》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二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附反思
- 《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