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从悲凉中找点亢奋──《行道树》教学有感
《行道树》是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文中行道树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我想作为作者的初衷不仅是赞美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还想通过这种精神去感染人、影响人,使更多的人加入行道树这个“行业”吧。基于这一点,我觉得人教社七年级(上)《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问题与研究”对这几个问题的分析与引导显得“亢奋不足,悲凉有余”,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该书第48页“问题与研究”1对“堕落”是这样结论的:……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我认为,“堕落”应该是那些不愿离开温暖的家(原始森林),安于舒适不愿走出去闯一闯的伙伴对“我”的看法。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我”一身抖不落的飞尘,不能饱饱得吸露,不能玩凉凉的云。所以伙伴们认为“我”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跌落了,这一点必须给学生引导出来。同时也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尽管“我”不能饱饱的吸露,不能玩凉凉的云,还有一身抖不落的飞尘,但是“我”能听到“繁弦急管”,能看到“红灯绿酒”,能与阳光很好的“光合”,这是家在原始森林里的伙伴所不能拥有的啊!原始森林里树挤树,不见天日,而大街上,最先迎接太阳的就是“我们”;老人们把鸟笼挂在“我们”身上,惬意的听着鸟叫;春雨过后的嫩绿是人们争拍的镜头;清晨,早起的人们贪婪的吸着我献出的氧。怎能说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呢!“这种神圣的痛苦背后欢乐也是无限的”。
“问题与研究”2中对“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问题与研究”3中对“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的问题“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有这样的回答:……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
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句话中“改变不了”太肯定,我认为在引导学生时应从“点缀是唤醒习惯于污浊的人们,是感染恋守森林伙伴的星星之火”。怎能用“改变不了”这样肯定的字眼呢。文中也只是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从“或许”来看,这说明行道树还是相信:总有一天,麻木的人会改变,森林里的伙伴迟早会加入制造清新的队伍中来,不然怎会“仍然固执地制造清新”呢。行道树尚且有信心,难道我们就没有信心么?就认为改变不了么?我想,行道树所忧愁有两方面吧:一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一是为“要使麻木的人们清醒,要赢得伙伴的支持”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如此,行道树还是快乐的,快乐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自己在制造清新,在默默的为人民服务,内心是喜悦的;二是麻木的人是可以改变的,落后顽固的思想是可以感化的,只要我们有信心。
在教学中,我校语文教研组按两种不同的思路先后在两个班进行教学,让学生进行了讨论。从悲凉和失望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愿做行道树的人廖廖无几,从积极因素去引导,给学生一点“亢奋”,愿做行道树的人大大增加。不同思想的引导,结果大不相同,这提醒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要从“消极”中找出“积极”,从“悲凉”中找点“亢奋”。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加入到“行道树”队伍中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又一年的五月
- 月食是怎么一回事
- 美丽的冰雕世界
- 爱在不言中
- 保护环境
- “吾人忧天”
- 雪
- 捉迷藏
- 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 发明新产品——时空穿梭机
- 童年趣事——落汤猫
- 我的语文老师
- 阳光自述
- 养蚕
- 我的一家
- [访谈] 用环保理念改善生产生活方式
- 加快培育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 西南大旱引发的现实思考
- 世界气候的国际政治学分析
- 减排的软肋
- 发展绿色经济正当其时
- 分析利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污水废水
- 低碳:外部压力下的自身改变
- 如何构建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
- 吕忠梅:中国需要环境基本法
- 妫水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 气候领域的关键合作
- 建立健全排放权交易制度
- 我国需建立健全排放权交易制度
-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二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二
-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四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一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一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之一
-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三
- 斯霞教学设计——《小英雄雨来》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之六
-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A、B案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导学设计
-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之三
-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