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论语》是怎样一部书?

一、《论语》一书结成的时间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大段引用《论语》,并以此作为叙述孔子生平的线索。《汉书·董仲舒传》也记载董仲舒援引《论语》中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董仲舒是汉初景帝、武帝时人,司马迁稍晚于他。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董仲舒、司马迁都见到了《论语》的内容。换句话说,至晚在汉朝初年景帝、武帝的时代,《论语》一书应该已经结成,而且内容与我们今天见到的版本已非常相近。但是,这部书是否在当时就叫做《论语》,我们还是不能知道,因为他们都没有提到过“论语”两个字。

最早提到“论语”两个字,并将其当作书名或篇名来引用的,是《礼记》中的《坊记》。那么,《论语》一书的得名必须早于《坊记》的成篇。至于《礼记》诸篇的年代问题,历来都很聚讼。唐朝初年成书的《隋书·经籍志》说《礼记》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河间献王所得孔子弟子与其后学所记,二是西汉末年的大学者刘向考校经籍时整理出来的。后经戴德、戴圣相继整理删减,成为今天的样子。所以,今本《礼记》又称“小戴礼”。在同书《音乐志》中引沈约的话,说汉初经籍残佚,儒家学者搜集零星,采其与“礼”有关的片段,编辑而成《礼记》。其中《中庸》、《表记》、《防记》、《缁衣》都是《子思子》一书中的片段。我们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就是说,《礼记》诸篇并非先秦的作品,但其内容却主要来自《子思子》、《公孙尼子》等先秦著作。《隋书·经籍志》同时纪录了《子思子》与《礼记》,南朝的沈约应该同时见到这两部书,并知道其中的异同。那么,沈约的话应该满可信的。

但是,几年前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文献中,有一篇显然就是今本《礼记》中的《缁衣》。由此推测,沈约所提到的《礼记》中的其他几篇,特别是《中庸》、《表记》与《坊记》很可能也成篇于战国。郭沂先生考察了郭店出土的文献后认为:《子思子》一书原来就叫做《中庸》,就是《史记·孔子世家》中“子思子作中庸”的“中庸”,而今本《礼记》中相关篇章原来都是《中庸》一书的篇章(见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等文)。我虽然觉得问题至此还没有完全解决,但也觉得这个说法听起来比较顺。

二、《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後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孔子的学生很多,《论语》是哪些学生编辑的呢?东汉末年的郑玄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所撰。北宋的大儒程颢则因《论语》中有“曾子”、“有子”的字样,认为是曾子与有子的学生们编辑的。郭沂先生认为:《论语》的编者主要是孔门中“德行”与“文学”两科的学生和他们的门人,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游、子夏等等(《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郭先生主要是通过对郭店楚简、今本《礼记》等的相关章节,与《论语》的内容进行了对比,而得出这个结论的。他的结论与郑玄的说法比较接近,论证也很令人信服,比程颢的猜测更为合理。但是,我个人一直觉得,子贡在《论语》中经常出现,也很重要,他又那么爱说话、会说话,编辑《论语》完全没有他的份儿,似乎不大逻辑。

三、《论语》的书名

如前所述,《论语》不同于其他先秦子书,有个很怪的名字,后世学者因此很费脑筋。对此论述最为详尽的是郑玄。北宋初年,邢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论语集注》作疏,他在序中引郑玄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郑玄是东汉今文学与古文学集大成的人物,是训诂与注解先秦典籍的大师。他与东汉大经师马融合称“马郑”,对后世学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说的、与宋儒的“宋学”相对的“汉学”,主要指的就是马郑之学。马郑的注释非常详尽,广徵博引,有时对一个字的注释长至上万字。陶渊明对这种注释就曾表示不满(“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宋儒也因此很轻视郑玄的学问。明朝时,郑玄对经籍的解释几乎完全被排斥于正统教科书之外。一直到了明末、清初,乾嘉学者才重新发现了汉学的价值,而笃守不疑。

从郑玄对“论语”两个字长篇大套的解释,我们可以窥见马郑之学的特点。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总有些穿凿附会的味道。尽管如此,我比较情愿相信它,这不仅因为它是我们至今能看到的最早的资料,更因为这正是两汉学者治学的方法。要想弄清《论语》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明白儒学在两汉的传习模式。

今人徐中舒通过对《左传》、《国语》等先秦文献的研究提出:一直到春秋时代,历史记载仍有靠瞽蒙(盲人)背诵,口耳相受的。瞽蒙传诵而经由后人书于简牍的就叫做“语”。这种传习方式恐怕不止于春秋、战国,秦、汉之间,很多典籍可能还是靠着这种方式在个学术流派中流传。这正应和了郑玄的“口耳相受”说法。

四、《论语》在汉、魏的流传

魏人何晏的《论语集注序》引刘向的话说:汉朝时传习《论语》,主要有齐、鲁和古文三个大流派,它们的文字、篇名及篇数互相都有差异。《齐论》主要在齐地的学者中传习;《鲁伦》则主要在鲁地的学者中传习。西汉景帝之子鲁共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曾经拆破坏了孔家的房子,从中发现了藏在墙壁里的古文《论语》和其他一些珍贵文献。关于汉朝“壁中出书”的真实性,陈梦家有过很详尽的论述,具体见他的《尚书通论》。这就是所谓的《古论语》。刘向很详尽地叙述了这三家的承传过程。

《论语》可能到汉朝初年还是在不同的学派中靠口、耳相传授的。每一个学派因为方言语音的差异,最终写在简牍上的文字也不尽相同。更重的是,每一个学派所传的文字都与他们对孔子原话的理解有关。可以说,每一个《论语》版本就是一个学派的研究总结,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后来,张禹兼攻齐、鲁两家,合成所谓的“张侯论”,盛行于世。汉末,专事综合今文、古文学的郑玄又以《鲁论》的章目为基础,参考《齐》、《古》,为《论语》做注,这样,三家的差别才终于被泯灭了。

五、结论

通过上边的考察,我们知道:《论语》最晚在汉朝初年已经结成。从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论语》的结成与得名甚至可能早至战国中期。我们今天还可以有相当的把握说:《论语》出自孔门中重视道德、文艺(不是今天说的“文艺”,而是文人君子应该掌握的各种技艺)、言语等方面的学习的学生和他们自己的学生之手。

《论语》的“论”字显然与“讨论”、“讲论”很有关系;而“语”子似乎不仅是“言语”的“语”,而是中国早期书籍中的一种体例。所谓“语”,应该是指那些先经过口、耳传授,继而被书之于简牍的书籍。这个结论推测的成分多,论证还很不足。

《论语》在汉朝首先是在齐、鲁学者中传习。不同的学派所传的《论语》,篇章与内容也不尽相同。假如这些保存下来,对我们研究汉代儒学一定有巨大意义。《论语》经过了张禹、郑玄、何晏等等的整理,基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韩非子·显学》中说:孔子死后,儒家分成了八个流派。我觉得,《论语》正是战国儒学诸多学派中的一家之言。它很可能是几位志同道合的孔门学者凭着记忆,经过讨论、切磋,篡集而成的。它代表了这几位学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或许就是这一派所使用的教材之一。周予同先生说:《礼记》是战国儒学的各家之言。在这层意义上,《论语》与《礼记》诸篇作为先秦儒学文献的价值是同等的。要真正理解《论语》,理解孔子的思想,理解先秦儒学,就必须将《论语》和《礼记》等等早期儒学典籍一同参照来读。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是“小馋猫”
玩橡皮泥
我是魔术师
秋游
昨夜下了一场雨
我的小侄女
玩海
可爱的“小黄豆”
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最熟悉的人
这就是我
特殊的三、八妇女节
美丽的小公园
仙人掌
《爱心树》读后感
法院党员干部自我剖析材料
建党对象培训班体会发言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合同范本条文说明
协会党支部书记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授权书)
党员先进性教育个人党性分析报告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9)
农业系统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分析材料
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合同(履约银行保证书)
中外合资公司章程(2)
合资代理协议书
警示教育心得体会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民政局副局长党性剖析材料
中外合资公司章程(1)
债务人在代位权诉讼中的诉讼地位
传统公有制财产的物权法规范
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是否都不适用自认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略论
委托代理授权不明问题研究
自由:民法典的灵魂
财产权观念应跟上“修宪”步伐
环境观念的变迁和物权制度的重构
论承租房装潢纠纷在法律上的几个基本问题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诉因
试论我国物权变动的安全制度体系之构建
试论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
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浅析雇主的转承责任
对大学生因同居怀孕而被开除事件的反思
《螳螂捕蝉》教案之一
《夜晚的实验》课课练
合作名言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课练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一课时教案之二
《学会合作》课文原文
小故事团结的力量
《读书要有选择》课文原文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之二
于永正教学实录——《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夜晚的实验》课文原文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协作精神的杰出范例
《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文原文
《读书要有选择》教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