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1、注意导语的连接作用,直击教学重点: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 ,无边丝雨细如 。”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2、由表及里,推敲语言: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3、学以至用,及时巩固: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旗峰之歌
- 制作指南针
- 最后一滴水
- 秘密
- 让我怎么感谢你
- 捞田螺
- 开卷不一定有益
- 在“非典”的日子里
- 母爱如溪
- 雪
- 参观记
- 做学校的小主人
- 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
- 再见了,母校
- 精彩的800米赛跑
- 简论微博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 试析行业指导下的中美法律职业教育
- 浅议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能力培养探析
- 试论体育教学中教师动作示范的有效性
- 试析高三数学复习应注意的一些环节
- 简论职校“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 浅议以服务专业为导向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 论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保护解析
- 试析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试论应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
- 试论初中体育教学关于身体锻炼与体能发展的教学策略
- 试析中高职教育互动衔接及协调发展探析
- 简析地标指称教学法在成人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论加强校企文化融合,推动高职文化建设
-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 “互文见义”的含义
- 《古代诗歌五首》有关资料
-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 《秋天》教学反思
- 《秋天》实录片段及点评
-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
- 断肠碎心的悲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秋天》教学后记
- 《天净沙·秋思》的映衬技法
- 激活创新思维 拓展学习空间──《秋天》教学实录
-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 《秋天》课堂实录
-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
-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