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0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
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中国真伟大——神州六号起飞
- 绿毛龟
- 钓螃蟹
- 青云山游记
- 十一见闻
- 《封神榜传奇》读后感
- 校园里的升旗台
- 砍甜高粱
- 游金乡沙滩记
- 我考了60分
- 真人雕塑
- “十一”见闻--游在大西北
- 夕落
- 一张盗版CD的无奈
- 小兔飞飞历险记
-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文包诗”课文教学初探
- 审计风险管理探讨
-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探索
-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及推广
- 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重点和难点探讨
- 谈中途接班的班主任工作心得
-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 关于小学生说谎作文的几点反思
- 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几点想法
-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 创新意识与小学语文教育
- 语文教学要走向“会意得言”的统一
- 《大自然的语言》语法修辞
-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简析
-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难点
- 《大自然的语言》结构分析
-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 《大自然的语言》重难点突破
-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背景知识
- 《大自然的语言》中心意思
- 《大自然的语言》学法导引
- 唐宋诗中的物候
- 《大自然的语言》重点语句分析
-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达纲练习
- 《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知识题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