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查字典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歌声 外形
习性
食性 共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房间
- 妈妈的爱
- 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 感受父母的爱
- "穷"小子
- 我的自画像
- 我想让妈妈的腰不再疼
- 家乡的梨树地
- 我最喜欢的人
- 家人的爱
- 母爱真伟大
- 良心自问
-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麻雀
- 我的自画像
- 唠叨的妈妈
- 论刑事诉讼价值追求的转变(2)刑法论文(1)
- 触目惊心的现实
-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研究
- 关于传统文化研究
- 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作用
-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完善与公民权利保障(2)刑法论文(1)
- 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
- 正当防卫法律价值的理性思考(2)刑法论文(1)
- 正当防卫法律价值的理性思考(4)刑法论文(1)
- 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 中国传统文化分析
- 《恐龙的灭绝》教案
- 《找骆驼》教案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
- 《荷花》教案
- 《称象》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要下雨了》教案
- 《小英雄雨来》教案
- 《雷雨》教案
- 《爬山虎的脚》教案
- 《风筝》教案
- 《我为你骄傲》教案
- 《翠鸟》教案
- 《火烧云》教案
- 《果园机器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