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补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补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补遗

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鲁迅于1892年2月,即12岁那年到三味书屋读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住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读书。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6年。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解放初期,当年和鲁迅一起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周梅卿、章祥耀、王福耀还活着。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逝世20年后的1956年夏,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因事到绍兴,参观三味书屋时,她特意看了鲁迅原来坐过的那张课桌。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北墙,由于光线较暗,许广平立即打开手电筒照亮,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早”字,一笔一画都刻得十分清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妈妈
二十年后的家乡
小鸟大战猎人
数学高手——我的爸爸
春游
萝卜又回来了
欢迎新同学
我的妈妈
小熊当老师
春游
辛勤的园丁
铅笔和橡皮
轿车驶入百姓家
我的“严”老师
蜡笔小新洗衣服
刑法的程序与构造(5)刑法论文(1)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5)刑法论文(1)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美国刑事法的演进(4)刑法论文(1)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3)刑法论文(1)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4)刑法论文(1)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论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4)刑法论文(1)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2)刑法论文(1)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传统文化创新现实意义
《荷花》教学实录资料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3
《荷花》教案
《荷花》教学实录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6
《荷花》教学实录
《荷花》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词语理解
《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设计 4
《荷花》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
《荷花》课前谈话一例
《荷花》教学案例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6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