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感知课文,理解内容,从中了解鲁迅童年的足迹。
2、揣摩本文语言的准确、真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品味语言。
2、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适当感知即可,无须深究。
【课前准备】
1、读准字音,特别是下列粗点字的音,并且抄写这些词语: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书塾
2、读顺文章,尤其是引用的古文。
【教学过程】
一、开课导语
鲁迅先生小时侯,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知道叫什么园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草园”)鲁迅11岁前是在这里度过的。12岁那年他去上了私塾学堂,知道他当时读书的地方叫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三味书屋”)鲁迅在这里度过了6年。人到中年的时候,鲁迅难忘这两段生活,便写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师补上“从”、“到”二字)。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童年,探寻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感知理解
1、放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答案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大致意思正确即可,不要求完全正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刚才为什么认为百草园是“美丽的”(或其他),三味书屋是“单调的”(或其他)。并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学生可能众说纷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说法)
3、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对作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结合课后练习一,学生分组讨论,不论学生赞成哪一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可以赞成其中一说,如果推翻现成的说法自己重立一说更为可贵。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挑选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片段等,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重点把握住两个自然段(第二段和第七段)里的内容。
例如:
写得好的词语:“光滑”,这既写出了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又写出了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
写得好的句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子先用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内容上强调了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又遑论其他地方,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写得好的片段:“扫开一块雪,……便罩住了”,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
2、对本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是生问生答,生问师答,也可以是师问生答。
四、拓展延伸
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比一比谁用得准确。
【辅助材料:评价鲁迅】
1、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郁达夫)
2、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郑振铎)
3、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名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淹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杨曾宪)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给金鱼喂食
- 小赵老师
- 春天
- 春天
- 生态园游
- 我和古诗
- 聪明的小鸟
- 春姑娘来了
- 自我介绍
- 游泳
- 小猴和皮球
- 快乐的周末
- 植树
- 思念
- 美丽的春天
- 生命的凝视
- 类型人物论
- 废弃甲烷性气体利用中国发展分布式能源的另一个战略方向
- 环境噪声污染与健康生活
- 污泥、垃圾的OTM好氧生化处理法
- 李行的电影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视觉文化研究
- 科技进步与电影艺术的发展与终结
- 后现代的英雄神话
-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 国际话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 中国电影市场综述
- 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情况分析
-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生存
- 城市有机垃圾处理最佳方案探讨
- 《乌鸦喝水》阅读教案
- 《吃水不忘挖井人》
-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二课时
- 《司马光》
- 《乌鸦喝水》阅读课后研究活动
- 《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与思考
- 《吃水不忘挖井人》巩固复习
- 《司马光》我读我思
-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
- 《比尾巴》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阅读
- 《乌鸦喝水》阅读学案
- 《司马光》课堂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阅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