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27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例
今天,我教《未选择的路》一诗。在上课之前,我思考这节课该怎么上。单从朗诵入手,说实话,这首诗没有那种澎湃的激情,朗诵起来,是否能吸引住学生,我真的不敢讲。假如单从主题入手,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肯定会显得枯燥。最后,我决定议读结合。
第一步,初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歌写了几条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设计这个题目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地了解,二是通过朗读,对诗歌的情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学生读完课文后,对于选择的路很快就能找出文中的诗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对于未选择的路有点困难。于是我给予引导。课文虽没有直接描写,但通过侧面描写和对比也告诉了我们另一条路的特点。大家不妨找找课文中的这些描写。于是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这几句话“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通过归纳,大家意见统一为这条路相对宽阔,走过的人也较多。
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假如是你,面对这两条路,你会选择哪一条?”这是学生的积极性被打开了,大家纷纷发表看法。在14班两种选择差不多各占一半,在12班选择宽敞的大路显得较多。但大家的意见相对比较统一。选择大路的原因大致为:大路宽敞,行走方便;大路走的人多,大家可以互相扶持;大路走过的人多,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当然也有人认为大路走的人多,热闹,路上不会寂寞。至于走小路的人大多认为小路没人走过,富有挑战,更有诱惑。
在这情况下,我再深入进行研读。请学生带在自己的选择再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作者选择的是哪一条路,他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学生再读课文。这时他们能够带着点感情来读这篇诗歌了。读好课文,对于作者选择的是哪一条路学生很快就能找到,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条路也能很快地找到,“但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于是我接着提问:作者认为这条路更诱人,更美丽,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当然学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而且都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甘于寂寞,才能有所成就;无限风光在险峰。
教学到此,我顺势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本文仅仅是在写两条路吗,文中的路有什么含义?学生很轻松地就回答出:“文中的路实际上暗指人生之路。”那么本文的第一个主题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勇于探索,要甘于寂寞。
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时思考:作者是否讨厌另一条路才选择了这一条路?学生读了文章之后,很快就找到了以下的话“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明确作者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向往的,对未选择这条是感到遗憾的。由此我提出了第二个主题:人生有许多选择,但属于自己的只能有一种,所以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
最后,我让学生带着对未选择的路的遗憾,对已选择路的信心再读这首诗歌,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未选择的路”做题目,而不用“选择的路”或“选择”为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都能够有所体会。学生纷纷从内容上从主题上思考回答,明确人生可选择的路很多,但一个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于是在这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人生可以有遗憾,但不能有悔恨。所以在选择时我们要慎重,不能选错了路,因为人生之路不可重来。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坚定地走去,而不能三心二意,因为人生总有遗憾。
最后,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我进行了范读,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案例分析: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上得很轻松,同时我也感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在闪烁。学生由原来的粗浅的认识到了理性的思考。课后,有学生跟我说,自己这节课学到了很多,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我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教学设计上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其次,不是枯燥地说理,而是通过朗读去理解课文,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文中的主题。再次,在教学时融入了我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照搬教参。教参中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为“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而我引导学生理解人生可以有遗憾,但不能有悔恨。所以在选择时我们要慎重,不能选错了路,因为人生之路不可重来。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坚定地走去,而不能三心二意,因为人生总有遗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和邻居一起打羽毛球
- 爱护花草树木
- 我想去大海边看看
- 美丽的花
- 坐反了
- 家有喜事
- 胖乎乎的小手
- 夸家乡
- 捉螃蟹
- 春雨
- 种豆
- 小小董事长
- 我爱秋天
- 妈妈笑了
- 跳绳比赛
- 浅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茂名重化工业建设
- 探索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完善(1)论文
- 关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思考
- “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上)
- 浅谈推进政治文明必须加强公民文化建设
- 探析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遵循的原则(1)论文
- 净化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1)论文
- 法院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的法律思考
- 村级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重温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刑事诉讼法第150条之我见(1)论文
- 网刮技术解决贝类养殖环保大问题
- 谈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1)论文
- 自首犯的翻供及其处理(1)论文
- 代理关系的虚化与重构:人大信访制度的现状及其改革之路
- 《称象》教学设计一
- 《称象》教学设计十一
- 《称象》教学设计十二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七(第二课时)
- 《称象》教学设计五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八(第一课时)
- 《称象》教学设计四
- 《司马光》说课设计(第二课时)
- 《乌鸦喝水》教后有感
-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四
- 《乌鸦喝水》教学评析
- 《称象》说课设计
-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 《称象》纸片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 《称象》教学设计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