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黄河岸边的地下人家
三门峡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这里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渑池县仰韶村南面的盆地上发现的文化遗址,是距今五六千年前母系氏族晚期的一个较大的部落的住地。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中国古文化的典型代表。
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三门峡这快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我有幸参加了具有浓郁乡情的三门峡黄河游的活动,参观过古代军事要塞函古关、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作《道德经》的太初宫和著名的回音建筑宝轮寺塔,并乘鱼形游船观赏了黄河景观之后,我驱车来到了河南岸的张家湾村。
黄河两岸的人都有种树的习惯。一般来说,只要远远地看到一片茂盛的树林,往那儿走去就会找到一个村子,然而我在张家湾村只看到许多绿树,却看不到一间住房。这村里的人都住在什么地方呢?
向导带我走上一个小土岗,那上面有一道约1米高的矮墙,从那儿向地下望去,啊!原来那底下竟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面积约有100平方米,四周开的是窑洞,居民就住在这里。
站在这矮墙边向四周望去,地面上有不少这种四四方方的矮墙,那下面便是一户户人家。矮墙可以挡住尘土、杂物和雨水,不让它们跑到地下的小院里。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称为天井式窑洞或地穴式窑洞。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地质、地形、气候和经济条件,他们自古以来就有住窑洞的习惯,这是由人类远祖的“穴居”发展而来的。窑洞式住宅有多种形式。这种天井式窑洞是在平坦的岗地上,向下凿掘深10米左右的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然后再沿着坑面开凿窑洞作为居室。如今这种“穴居”方式已成为游览黄河两岸农村的一个景观,也是考察、研究黄土高原民俗和窑洞建筑发展演进的实物。
在南边的矮墙外面有一道长长的斜坡。从那里顺坡而下,到达坑底的高度位置后,通过一个过道式的洞口便进入了小院。小院很宽大。
见到有客人来访,小院的主人迎了出来,热情地欢迎我们进窑洞里去坐。沿北面坑面一排建有三座窑洞,那便是主人的居室。我随着主人进入窑洞,看到窑洞很宽敞,阳光可以照进窑洞内,因此室内显得很亮堂,一点也没有身处地下的感觉。
主人姓赵,一家四代九口人。赵的老母亲住一孔窑,赵夫妇带着小儿子住一孔窑,他们的两个女儿住一孔窑,大女儿和女婿带着小外孙住在西边的窑洞里。我走进两个姑娘住的窑洞。那是全院最整洁、最漂亮的一孔窑。窑的四壁和拱顶都抹得很平整,墙壁上糊着白纸,上面粘贴着许多年画;床边靠墙处还挂着白布,显得很素雅。与床相对的另一面墙边摆放着一排组合柜。室内还有她们学习和梳妆打扮用的长桌和椅子,东西不多,整理得让人看了很舒服。两姐妹都已读过初中,现在在家务农。
东面的窑洞是厨房。那里有好几代人使用过的锅灶,有古老的风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还有煤气灶。不过主人说,因为用的是罐装煤气,换一次要跑很远的路,所以他们非到农忙轻易不用。平时用旧式锅灶烧柴、烧煤做饭。我发现这儿的妇女特别会做面食。她们蒸的馒头特别大,我真担心那馒头是不是会蒸不熟。所以我特意掰开了一个,里面还真松软,而且很可口。
南面的窑洞因为阳光照不到,所以比较黑暗。这是堆放杂物的地方。还有两座小窑,分别养着猪和鸡,有时猪和鸡跑到院子里,一会儿就把小院弄脏了。卫生大概是这种天井式窑洞的最大问题吧。
在小院的西北角有一孔窑是粮仓。它与其他窑都不同,因为它的顶上有直通地面的“天窗”。那上面有个打谷场,在收获的季节里,他们在场上晒麦子、豆子。粮食晒干了,就从那道天窗把粮食直接送下粮仓。为了避雨和不使尘土落入仓内,在天窗上盖有小小的遮雨棚。
说到下雨,我立刻想到如果雨水都流到小院里,还不把它淹了?主人告诉我,在小院里的地下有一个十几米深的渗水坑,雨水都渗到那个坑里去了。渗水坑很大,再大的雨也填不满它,而且雨水在坑里会很快地向四周渗透。
渗水坑的上面有盖,盖上铺有厚厚的一层土,在院子里看不到它的存在。只是在院中一块圆形的水泥板下,可以看到有一个方孔,从那儿有通道可以到达渗水坑,住户家中的污水就是从那儿倾倒到渗水坑去的。这可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排水方式了。
供水也很简单。在小院里有一眼深井,井与渗水坑离得比较远。这是为了防止污染。
这种天井式窑洞建筑具有省工省料、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等优点。据主人介绍,窑洞内一年四季温度保持在10℃至20℃之间,在炎热的夏天,进到洞内也会凉意顿生,就是在盛夏三伏天,晚上也要盖被子睡觉。而在冬天,尽管外面冰天雪地,窑洞内仍然暖意融融,凛冽刺骨的寒风是刮不到洞内的。
小院内一般都栽有花草树木,使小院增添了生气。居住在这里的人很少有患关节炎、风湿病和气管炎的。他们说,这儿的“地气”养人。
尽管这种窑洞住宅有许多优越性,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张家湾村有一些人还是走出窑洞,寻找新的地方建起了小楼,有些天井式窑洞住宅因此正在被废弃。与此相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窑洞建筑已引起不少中外游客的兴趣,国内外的建筑专家和学者也很关注它。三门峡市旅游部门已经在这里修建了一批窑洞式宾馆,并开辟了窑洞民俗村旅游的新项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雨
- 我要成为会员
- 我要做自由鸟
- 我要飞
- 激烈的拔河比赛
- 洁白
- 劳动与报酬
- 女生与溜溜球
- 功课、作业
- 脚臭之灾
- 无聊日变快乐日
- 过年
- 飞机的秘密
- 挤
- 今天真热
- 如何解决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 细砂粘聚力的思考
- 温州市主城区近期天然气应急保障方案探讨
- 供热管网热平衡调节技术分析
- 关于测绘地图的绘制方法探讨
- 索赔与反索赔在工程施工中的研究
- 简析RTK测量技术在实际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 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 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的因素
- 桩基开挖对邻近桩基础的影响分析
- 浅谈绿色建筑的特点及设计
- 论深层搅拌桩强度的影响及改善研究
- 关于建筑给排水施工中渗漏问题的探讨
- 浅淡大件运输管控措施研究
- 温州机场国内候机楼空调系统分析
-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燕子》教学设计之五
- 《燕子》片断赏析
- 《燕子》教学设计之六
- 《燕子》教学设计之四
- 《杏儿熟了》教学设计之二
- 《特殊的葬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燕子》多角度状物
- 《燕子》片断赏析:平等对话 共同探究
- 《杏儿熟了》教学设计之三
- 《燕子》片断赏析:引一引 峰回路转 放一放 海阔天空
- 《燕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第八册《练习1》教学设计之一
-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之一
- 《燕子》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