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16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蟋蟀
- 馒头与三只小狗
- 枸杞树
- 大漠行
- 我家的豆角
- 《笋芽儿》课本剧
- 鱼儿也有保护伞
- 一只叫小白的小狗
- 美丽的春天
- 我们的学校
- 观日出
- 菊花
- 一件小事
- 妈妈我想对您说
- 妈妈,我爱您
- 引入外资做大跨界生意
- 俄罗斯创新工业展7月举行
- 文学理应贴近读者,远离市场
- 教育技术学研究社会性的缺失与启示
- 寂寞繁华皆有意
- 中日文学审美的不同及其根源
- 《遇合奇缘记》中的满族民俗文化
- 主持人语言的规范
- 房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 幼儿园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灵晕”消逝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
- 孤独,是人的本性
- 煲粥的三个诀窍
-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对策
- 为什么不能用诗作报告
- 六年级作文复习课教案
- 第一场雪
- 古 诗 三 首1
-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想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
- 备课和讲课要进行再创造——三上《詹天佑》
- 长 征
- 草船借箭(二)
- 《林海》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包身工》
- 小学古诗教学的五个环节
- 《马踏飞燕》重点段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课堂实录
- 务实强本,返璞归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