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23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⑴ 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 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 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 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 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 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 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 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 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⑴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⑵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⑶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父母的爱
- 愤怒与惋惜
- 有趣的汉字1
- 神奇的汉字
- 有趣的汉字
- 我爱中国汉字
- 父母的爱(13)
- 父母的爱
- 有趣的汉字4
-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 有趣的汉字2
- 父母的爱
- 父母的爱
- 父母的爱(11)
- 父母的爱
-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 学贯中西:李安的导演世界
- 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
- 一部婚外恋题材电影 《一声叹息》的结构主义分析
- 电影和电视的融合
- 电影小品练习:磨刀不误砍柴功
- 论电视电影的艺术流变
- 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下)
-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
-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
- 简析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
- 中国电影与全球化趋势碰撞
-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 亚洲四大后现代电影大师
- 试论院线制下的电影市场竞争环境
-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巩固篇
- 《要下雨了》随堂练习:提高篇
-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梳理
-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积累篇
- 《要下雨了》重点问题探究
- 《要下雨了》相关资料
- 《要下雨了》整体阅读感知
- 《要下雨了》考点练兵:阅读篇
-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夏夜多美
- 《要下雨了》老师语录
- 《夏夜多美》美文欣赏:你比我更需要它
- 《夏夜多美》趣闻故事
- 《夏夜多美》范文习作:夏夜独坐,我喜欢
- 《夏夜多美》考点练兵二
- 《要下雨了》重点字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