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讨论 自主研读,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钓鱼岛”是位于我国台湾海峡的一个小岛群,该岛领土主权之争一直是中日关系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为抗议日本侵占钓鱼岛,我们上至国家领导下到百姓群情激愤,可见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东北同胞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剖析文章思路,要求:

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自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请几名学生自选文段朗读,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要求: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学生进行肯定评价。

二、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深情的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战争动荡年代,我们的前辈用生命之躯来维护土地的尊严。在21世纪和平年代土地又经受着哪些严峻的考验呢?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主人又该怎样去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呢?(结合环保意识来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愿我是……
诚实的小马
致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一封信
与外教零距离接触
一张珍贵的相照片
猪八戒减肥记
漓江游
夏令营的告别会
“知了”
我是微风
猴子拦路
浓烟和烟囱
我当上了干部
给丛飞叔叔的一封信
唱歌跑调,羞
谈大国在中亚的利益交织
分析休漠的政治哲学及其人性基础
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犹太教问题
当代大学生党员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若干新问题和新动向
论朱熹民本思想对朱子学者的影响
论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犹太教问题
论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论荀子的“民本”政治哲学
儒家政治哲学的悖论
谈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谈“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
荀子政治哲学思想微探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七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四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三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五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五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一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四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三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六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