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5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3、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在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内容和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课前积累:阅读“梨园飘香”“豫风激扬”“唢呐神韵”“银海泛波”等网上资源。 《新课程》强调“认识中华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用满怀激情的演讲作为开头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共鸣,饱含激情的讲述配合恰当的音乐、图画直接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进入预期达到的情境。 朗读(设计了“诵读点拨”,“配乐演绎”“让我试试”三个环节)、字词、历史背景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加强朗读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朗读、多美读。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 学生复述课文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设疑(学生对木兰经历进行提问) “把学习还给学生”,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 解疑(学生分小组讨论,参考网上资源信息,自主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检测(文章片段选择适当曲子,动情朗读) 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体悟文章思想感情。 讨论(心目中的巾帼人物,上网查阅) 网络不仅是新时代“教”“学”的模式,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环境,它还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驱动力。 课后迁移 培养课后思考及写作能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同学
- 周周,你到底什么样的啊?
- 我的老师们
- 雨水的好处与坏处
- XX来我家
- 一辈子的感谢
- 我最喜欢的人
- 雨水的好处与坏处
- 动物议论会
- 粗心的老妈
- 我们班的那群boy
- 我是“女生”
- 喜欢想的我
- 张爷爷做的对
- 拉登的现在与将来
- 浅谈历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 小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浅谈
-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 小学体育课堂中要加强德育渗透
- 浅谈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 如何体现学校德育的针对性
- 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 主动式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 浅析中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 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德育教育
- 新形势之下我国民办学校德育培训研究
- 弘扬雷锋精神 感受德育魅力
- 德育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 浅议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
- 《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1
- 《黄河颂》教学设计3
- 《最后一课》2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1
- 《诗两首》2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A)
- 《最后一课》3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2
- 《伤仲永》2
- 《最后一课》6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B)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 《伤仲永》(含A、B两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