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02
12岁的“少年狂”: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机器人
- 美 丽的校园
- 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
- 一个小书呆子
- 美丽的天津之眼
- 未来的电视
- 一粒豌豆种子
- 记一次有趣的游戏
- 家乡的春天
- 秋天的颜色
- 打沙包比赛
- 无敌书包
- 快乐的五一
- 蚕宝宝
- 我学会了洗红领巾
-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企业文化的根
- 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1)刑法论文(1)
- 追诉时效延长制度探讨刑法论文(1)
- 论分裂国家罪的几个问题刑法论文(1)
- 论零营运资金管理刑法论文(1)
-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刑法论文(1)
-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刑法论文(1)
- 中国四大传统文化说
-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融入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 论死刑的适用刑法论文(1)
- 融资模式效率比较与我国融资模式的选择刑法论文(1)
- 浅谈传统文化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实践)
- 试论“五四”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 传统文化和谐观在企业文化中的发展和探索
- 《颐和园》教案
- 《和时间赛跑》
- 《荷花》教学设计
- 《科利亚的木匣》
- 《珍珠泉》
-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
- 《颐和园》
- 《猫》教案
-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
- 《爬山虎的脚》
-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一
-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 《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