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社戏》研究教案
【前言】
研究型阅读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索,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发展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是较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研究型阅读中学生从选题,到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直至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小论文、研究报告或小制作等),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对科学研究的切身体验。研究本身就是最个性化的事情,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的张扬,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动手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因此,把研究性阅读适当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在这种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民主精神,应鼓励学生的积极求异思维,抒发真情实感,注意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研究目标】
阅读《社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鲁迅小说的研读兴趣。
【研究课型】
活动课
【教学策略】
研讨式
【课前准备】
课前阅读鲁迅小说,预习课文《社戏》,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书刊网络查阅资料,撰写主题研究报告、口头主题报告提纲及研究客观评分表。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专题研究指导
1、查阅作品《呐喊》、《孔乙己》(重点研究)、《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
2、在书刊(教科书、鲁迅文集、百科全书、学术期刊、研究专著等)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关于鲁迅的资料。
3、撰写《社戏》研究报告(书面论文及口头报告提纲)。
4、思考题:
⑴ 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⑵ 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⑶ 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⑷ 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⑸ 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⑹ 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⑺ 《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5、研究报告题目举例:
⑴ 研究过程报告
⑵ 鲁迅生平
⑶ 有哪些问题还不懂?
⑷ 重读《社戏》的收获
⑸ 《社戏 》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
⑹ 《 社戏》赏析
⑺ 我最欣赏的小说人物形象:
6、研究成果评估方法和标准:
⑴ 制定评分表:每位同学独立构思评分标准及制定一个评分表,教师选出最合理的成分综合出一份全班统一的评分表。
⑵ 初评:将学生研究书面报告装订成册,分发给同学。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是学生“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鲁迅,说出阅读(预习)鲁迅作品(《社戏》)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鲁迅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3、每个同学(20名左右)限时(100秒)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4、总评:
⑴ 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
⑵ 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表评分。
5、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
6、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一篇文章。
7、同学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自评】
1、《社戏》是鲁迅的小说,作为一篇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必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直接与作家、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题,教师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老农民六一公公是怎样一个人?当今社会农民是否还有“六一公公”式的影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即所谓“诗无话”,就是要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欲望,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2、在这种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成果呈现形式,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张扬、发展和提升,由此而产生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表现。
3、该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以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虽然权威不再,但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实施调控,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 “不教”。
【教学流程图】
开始
|
导入
|
学生谈感受
|
教师谈感受
|
学生口头汇报研究成果
|
教师总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千里眼”老师
- 《随你问》读后感
- 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标兵
- 续写《狐假虎威》
- 独自在家
- 我的雷速登赛车
- 神奇的药丸
- 晚饭以后
- 小金鱼
- 我生病了
- 我改掉了一个坏习惯
- 大象的耳朵
- 水面张力
- 我的一百分
- 小白兔
- 论网络语言特点以及网络语言学的诞生
- 新型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及建构略论(1)
- 透过交际法看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贡献
- 罗大佑就是我们自己 (1)
- 论“微格教学”在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的运用(1)
- 关于改进型泥浆处理系统在某地铁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 《中国合伙人》的语言学习视角
- 电视经济信息节目中的视听艺术(1)
- 柴科夫斯基与他的《曼弗雷德》交响曲(1)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分析性新闻(1)
- 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大学生网络语言态度分析
- 于家堡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地下连续墙新型施工法
- 《词汇与短语教学的认知语言学方法》介绍
- 科研音乐教育发展的生产力(1)
- 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我是什么》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 《一株紫丁香》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三
- 《活化石》教学设计之二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天》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四
- 《活化石》
-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及评析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1
-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之五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