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19
《口技》教学反思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天使
- 地球妈妈,您别再哭泣了
- 雨后的阳光
- 拥抱四季
- 菜田里
- 天
- 魔法童年
- 怀念母校
- 课前2分钟
- 我家有台榨汁机
- 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 十六岁
- 打油诗
- 梦
- 我是一朵雪花
- 资源型省份与加工型省份经济增长比较(1)论文
- 江西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竞争力研究(1)论文
- 南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1)论文
- 生理学教学方法论
- “经济法纠纷”应由司法解决
- 论医疗过错的认定
- 论我国建立优先权制度的必要性
- 欧盟统一国际私法的最新发展
- 要式交付——电能物权变动公示方式探析
- 江西支柱产业ASP平台建设对策研究(1)论文
- “禁租令”的民法学思考
- 浅谈经济落后地区的化学教育
- 关于物权客体的两个基础性问题
- 上海廉租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1)论文
- 论传统知识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
- 论陈寿的历史哲学思想
- 诸葛亮与“三顾茅庐”
- 《出师表》主题辨
- 易中天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 诸葛亮生平几大疑案
- 三顾茅庐无其事
- 《出师表》有关资料
- 《三顾茅庐》探源
- 忠诚与智慧共铸《出师表》奇文
- 今天再看《出师表》
- 三国战略观
- 《出师表》中的“桓、灵”二帝
- 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
- 谈谈《三国志》
- 《隆中对》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