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狼》教学杂谈

《狼》教学杂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25

《狼》教学杂谈

〖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时机〗

四、捕捉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了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如我在上《狼》时,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屠夫杀死了两头狼,那他和打虎的武松相比,算不算英雄。有的同学认为屠夫是英雄,有的认为不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好象和课文关系不大,而简单评论。我把学生分为了正反双方,让学生自由辩论,并总结成词。反方认为屠夫不是英雄,因为他刚开始对狼妥协退让,后来没办法,才把狼杀死的,而且狼是国家保护动物。正方认为,狼在当时很多,危害乡里,屠夫杀狼是为民除害。既然武松打虎是在喝醉的情况下,一开始并没有真的打算打虎,那么屠夫即使是被迫自卫的,也应该是英雄。在双方一番激烈的唇枪舌箭后,我点评到:“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心中的英雄标准。但武松和屠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民除害,为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管他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也看到,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味的妥协退让是不会有结果的,真正的英雄都是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武松和屠夫都是这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是非标准判断和英雄主义观念的教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五步曲”〗

前奏──“扣人心弦”的好奇心: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养成想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克服学生的迷信和盲从,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如教学《狼》一文时,当我讲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说“谁对狼有新的认识?”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两只狼和一个人相比,狼的力量强,而人的力量弱,狼完全没有必要“假寐”和“洞其中”,而应该在“缀行甚远”,还没有来到麦场的时候,扑上去,把屠户吃掉。结果不仅没有吃掉一个人,反而让一个人把两只狼给打死了,我认为“狼”不会这么做,而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他的想法引得全班哗然,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争相发言。这个学生能想出这一问题,这说明他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我当场鼓励了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做金工
小猫和小兔
学跳绳
课后
溜冰
青蛙申冤
小羊的生活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灯光球场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烹饪
农村的胡同(二)
“小当家”做饭
两只小猫去钓鱼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浅析诗歌《再别康桥》的意境及其构成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诗性的启迪──以《再别康桥》为例浅谈诗歌教学
徐志摩和他的“康桥情结”──《再别康桥》的延展美读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我用残损的手掌
追悼志摩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承续而不拘泥,出新更见才气──《雨巷》中的意象探微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