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不再灰心
举手之劳
我的名字
如果时间倒流
《鸟的天堂》解说词
汕头城区的新貌
我和书
我的同龄人
《夏洛的网》读后感
电脑的自述
我的名字
魔国
一次有趣的实验
我的老师
构建和谐衡阳必须发展循环经济(1)论文
论法律行为的合法与本质
复利应否予以保护
论市场混淆行为中的“购买者”问题
郑州会展旅游业发展探讨(1)论文
谈中国传统语文课程的文化阐释
简述旅游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债务担保、第三人代为履行与债务承担之辩析
两种体例编排与总则的关系(四)
一纸“忠诚协议”所引发的法律思考
广西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分析(1)论文
论学校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中间结论(三)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关于概念转变教学理论刍议
拼搏蕴蓄着生命──杰克·伦敦和《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时代背景
杰克·伦敦小轶事
出众的细节描写赋予文章新的生命──读《热爱生命》有感
《热爱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热爱生命,你就会敬畏它──《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的科幻小说
读《热爱生命》后有感
美国登山勇士绝地求生 自断手臂得以奇迹般生存
《热爱生命》重难点讲解
生命因生存而美丽──读小说集《热爱生命》有感
坚强的信念 顽强的生命──读《热爱生命》有感
生命与人类同在──读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问题探究
在双重撞击中展现人物性格──略谈杰克·伦敦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