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4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品析文章动人的写法,体会如果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运用标志性的事物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2、过程和方法:
细读和速读相结合,了解文意,又能抓住中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用人的和平期望来呼唤和平的到来和持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法国妇女和她的一双儿女都是地下秘密情报工作者,他们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烛台上,一次次躲过了德军的搜查,有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他们家,其中一个顺手点燃了藏有情报的那根蜡烛。蜡烛一旦烧到情报处,秘密就会暴露。这时,法国母亲借口油灯更亮,吹灭了蜡烛,可德国人又重新点燃了它。过了一会儿,大儿子杰克借口天冷去搬柴火顺势那走了蜡烛,却又被德军拿了回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机灵的小女儿娇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最终得到了同样拥有一个可爱女儿的德军的允许,就在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情报终于得以保存。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里,一截小小的蜡烛映衬出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和沉着的品质。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蜡烛,同样也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又蕴涵了怎样感人的故事?
二、快速浏览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情节
三、介绍大战背景,交代其中人物的国籍,关系
盟军:红军:苏联(南斯拉夫保卫战)
老妇人:南斯拉夫
敌军: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
四、仔细回味
文中有哪些情节打动了你,为什么?
五、教师引导启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战争为题材,应该说可写点很多,有歌颂英勇善战的战士,有赞扬指挥如神的指挥官,有批判残忍的侵略者,这篇战地通讯的作者以细腻的眼光看到在那个特殊的战场的特殊情谊,把他的笔触伸向一位普通的南斯拉夫老妇人,大家在先前找到的感人情节,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人物特殊,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感情深厚,用掩埋亲人一样的仪式来安葬烈士。
4、蜡烛的珍贵,珍藏一辈子的与丈夫的宝贵的纪念品结婚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
总结:作者视角独到,以细腻的眼光找到这一动人的题材,而感人的题材更要靠作者巧妙的写作方法体现出感人的效果。
六、思考
既然文章主角是这样一位感人的老妇人形象,为什么题目不拟为《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情怀》而为《蜡烛》?
“蜡烛”在文中其实蕴涵一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实际上已经含蓄融注本文的主旨,此题目更含蓄凝练,意韵丰富(可结合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老妇人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敬仰。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西瓜
- 我第一次扫地
- 瑞雪兆丰年
- 心里永远抹不掉的伤疤
- 感谢那次失败
- 那红色暖了我的心
- 初次打工记
- 摔跤事件
- 深沉的母爱
- 我的烦恼
- 玻璃流年,我带着遗憾
- 洗牙
- 葱油饼,曾经的美好
- 思念
- 我的语文课堂
- 一口菜根苦 万世金玉言
- 朱元璋怎样打击豆腐渣工程
- 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
- 鬼谷子的人生
- 纵横家的处世哲学
-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 方文山:偏爱中国风
- 鲁迅的深刻与伟大
- 《文言传》的人生启示
- 不为人知的鬼谷智慧
- 皇帝也吃闭门羹
- 鬼谷子的传说
- 老舍帮穷画家们找饭碗
- 最忆是杭州
- 快乐的心境
- 《燕子》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 《古诗两首》:咏柳、春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五年级课堂实录)
- 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 杨树之歌
- 泉水2(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燕子(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 泉水(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 《汹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 秋天的快乐——习作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