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蜡烛》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⑴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⑵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⑶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 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⑴ 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⑵ 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⑶ 课后练习二。

⑷ 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⑴ 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 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 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⑷ 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包子的心事
名树博览园
爬石笋山
调皮的风姑娘
猴子洗月亮
村边的小河
龟兔赛跑二传
享受美味
月亮姐姐过生日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可爱的“粉儿”
月亮过生日
贪玩的我
我喜欢秋天
我家的摆设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简介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教《沁园春·长沙》评述
《诗两首》有关资料
我教《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戴望舒简介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