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
2、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简介背景: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
在北京市海淀区,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
1802~1885年,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拓展
这是两幅两幅圆明园被毁前后的照片;历史书八年级上册中也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和相关图片,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学生可能从几方面说:侵略者的暴行,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毁灭;落后的清政府软弱挨打;新中国的迅速发展使国人扬眉吐气。)
四、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常识。
2、有条件的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把握主题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2、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评价雨果
中国是被掠夺国,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也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时发表他的议论,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因而也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赞誉和崇敬。
三、课堂练习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3、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⑴ 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⑵ 作者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进行比较,有什么作用?
⑶ 雨果在文中对圆明园的大量赞美,有什么作用?
⑷ 朗读、识记这句话:“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是何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新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老师
- 我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刘姥姥”多面观世界
- 我崇拜雷锋
- 王小明的爸爸是富翁
- 我是一条“虫”
- 我最崇拜的人——李云龙
- 我的表哥
- 我敬佩的一个人
- 剑缘之万剑归仙
- 那片海
- 老师
- 我们班的“爆米花”
- 安息吧,逝去的人们
- 试析网络文化对职高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 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带来的负能量
- 暑假在即,Win8也能玩转老游戏
-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国防精神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浅探
- 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 构建新时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
-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
-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
- 构建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威性
- Win8的“心”,Win7的“脸”
- 论体育明星出书与电视互动传播效应的关联度
- Win8 Style,《WPS Office 2013抢鲜版》初体验
- 操作更简单!详解Win8资源管理器
- 从“炫苦哥”看网络文化
- Blue袭来—Win8的继任者?(下)
- 《华南虎》教案设计5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9
- 《我的信念》教案设计
- 《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4
- 《珍珠鸟》教学设计10
- 《紫藤萝瀑布》教案设计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10
- 《珍珠鸟》教案设计12
- 《马》教案设计4
- 《竹影》教案设计6
- 《最后一课》教后反思
-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5
- 《邓稼先》教学设计7
-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
- 《木兰诗》教案设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