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同学们,中国近代史上,曾经留下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但有一个难能可贵的例外,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
今天,我们来学习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好,让我们走进文本,与名篇交流。(展示:与名篇交流。)
二、与名篇交流
1、整体感知,提示主旨:
师:课前已经读过这封信,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流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书信的内容。(展示要求)
(生流览课文,准备。)
(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这封书信的主要内容就是赞美圆明园。
谴责侵略者(板书)
师:那么,圆明园美
成什么样?侵略者到底干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短片)
2、选读书信,感受奇迹:
师:刚才看到的短片,让我们既领略了圆明园的美,又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那么在这封信中,在雨果心中,圆明园是什么样的?(展示:选读书信,感受奇迹。在雨果心中……?)。
师:请从第3段中找出雨果对圆明园进行概括性评价的词句。(生答)
师:看来,雨果把所有能用到的赞语都用到了,事实上他并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是通过想象描绘圆明园的美,因为他说过“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师:好,请同学们从第3段中找出雨果运用想象描绘圆明园之美的语句。
(生答。)
师:真是如梦似幻,人间仙境啊,我们应该用一种柔美的语调,读的让人沉醉其中。下面请听老师朗读。
(生找。)
(生答,师评。)
师:可是,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展示断壁残垣图片。)
师:是谁让圆明园变成了断壁残垣。这是因为,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
3、细读书信,品析语言:
师:面对如此暴行雨果是怎样谴责的?
请看5~9段,找出最能体现雨果情感句子,并在书上勾画评点。
(生找写。)
(生答,师指导读。)
师:这封一千来字的信中不仅有着非凡的语言魅力,更折射出雨果可贵的人格魅力,你体会到了吗?让我们走近作者,与名家对话。(展示:与名家对话。)
三、与名家对话
师:读这封信时,我的内心涌动着感动的热流,相信你的心湖早就投进了一枚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的思想穿越时空,下面来一个“焦点访谈”。(展示:回读书信,感悟作者。)
1、回读书信,感悟作者:
(分配角色。)(提示:记者)
(分组讨论3分钟。)
师主持,欢迎您收看。
(活动开始。)
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雨果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握住文明和野蛮的标尺,大义凛然,对圆明园的被毁进行了义正辞严的历史总结。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
师(总结):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赞美了圆明园,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何等正直!反语潮讽何等智慧!这不仅是我们从信中读出的内容,其实也是我们写雨果先生的信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师:希望带着问题出课堂。
(多媒体展示:想一想巴特勤上尉看到这封信后会怎么想?法国人会怎么想?)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学会了洗碗
- 快乐的旅行
- 美丽的慧光公园
- 坚守则刚
- 一把雨伞
- 我第一次写字
- 优秀日记
- 爱的海洋
- 我帮妈妈包饺子
- 美丽的秋水广场
- 我的小发明
- 我喜欢的动物 猫
- 我最喜欢的一个人
- 伟大的母爱
- 轮滑的乐趣
- 试论对网上隐私权的保护
- 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
- 过错
- 论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1)论文
- 略论物权法中的第三人保护制度的建构
- 民法的评价功能
- 法律信仰阻却之解析
-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1)
- 探析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论文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1)论文
- 价值分析方法的角色定位
- 论债务免除的性质
-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中国经济再创辉煌的三大引擎(1)
- 有关尸体的民法问题的思考
- 21世纪中国城市化趋势与经营城市战略(1)论文
- 《长城》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长城》教学设计
-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搭石》教学设计
-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