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课后练习>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题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题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

10、不足为外人道( )

11、及郡下( )

12、诣太守( )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问所从来。

5、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便舍船

2、屋舍俨然

3、处处志之

4、寻向所志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

人: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结尾处写道:“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说明什么?

2、课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分析说明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落英缤纷”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与世人的衣着有很大的差异,仿佛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民族的服饰。

3、“皆叹惋”说明村人是因为听渔人叙述自汉至晋的历史变化而叹惋。

4、文章结尾没讲清“遂迷”是怎样发生的,是作者的失误。

〖参考答案〗

一、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1、jìn

2、yuán xī

3、shě

4、huò

5、shè yǎn

6、qiān mò

7、tiáo

8、yāo huán

9、suì jiàn

10、wèi

11、jùn

12、yì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1、捕鱼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诧异。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豁:开阔。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问(渔人)从哪里来。所:处所。

5、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6、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邑人:同乡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详细地说出。

三、解释划线字的含义,并指出它们的词性

1、舍弃、离开。动词

2、房屋。名词

3、做记号。动词

4、标记。名词

四、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交错相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妻子和孩子。专指妻子。

3、不要说,更不必说。不论,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

五、选用原文句子,概括渔人在桃花源所见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人:衣:悉如外人貌:黄发垂髻行:往来种作神:(见人)大惊情:怡然自乐。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作者生活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动乱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只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课文结尾的几句话,说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2、文章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中间部分写得详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

3、举例说明文章的前后呼应之处。

⑴ “忘路之远近”跟下文的“处处志之”是相互照应的,说明渔人此前没有到过这个地方。

⑵ 从“问所从来”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为“外人”所知;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确没有“外人”来过。

⑶ 渔人离开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下文重寻桃源的行动埋下伏笔。“处处志之”是指做了记号,“寻向所志”,寻的正是这些标记。

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有错误的请改正

1、错。“落英”指落花,写的是暮春季节。

2、错。“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3、正确。

4、错。作者的意图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语言来叙述渔人复寻而不可见的原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读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读《假文盲》有感
《郎朗—千里之行》读后感
读《不让须眉,奥运有你才完美》有感
读《慈母情深》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要内容简介
风格大方的更丰富
读《九色鹿》有感
为中华之再度崛起而读书
《彼得潘》读后感
《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读《幸福的小企鹅》有感
改革开放,再现中华雄威
爱的教育
小学高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从“导”出发,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这件事影响了我
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浅析小学英语教学的智、趣、乐
楼道奏响和谐之歌
冰壶运动在我国“北冰南展”的研究
艺术体操中舞蹈动作的运用探析
小学英语课堂中之德育渗透的实践探索
阶段课程模式在幼儿轮滑培训中的探究
新疆体育资讯
小学羽毛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渗透思想方法 完成探究教学
广州市传统项目小学排球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分析
读《三亚落日》
革命历史文本:选文与教学的几个问题
北京门头沟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一
《恐龙》教材解读
《半截蜡烛》文本解读
北京大兴区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word版)
《剪枝的学问》教材解读二
《半截蜡烛》教学建议
青云中学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骑龙中心学校201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放飞蜻蜓》教材解读一
2011年中考网上阅卷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11年中考一模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恐龙》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