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⑴ 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⑵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⑶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2、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请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荷花、牡丹、菊花评价不同,他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周敦颐: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文中字词读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学生读后,教师检查。
⑴ 检查生字词:
蕃 予 濯 蔓 亵 噫 鲜 宜
⑵ 检查词语解释:
蕃 染 濯 溢 谓 鲜
⑶ 检查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说说通过阅读解决的问题。
教师总结:
⑴ 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等方面描述莲花的外形的。
⑵ 作者认为:莲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菊花是超然世外的隐士,牡丹则是追名逐利的富贵者。
⑶ 作者赞扬莲的高洁,惋惜菊的逃避,蔑视牡丹的富贵,这对三种花的不同态度缘于他对人生高尚品德的追求。
⑷ 文章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赞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⑸ 作者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寄托在对莲的精心描绘上,写花实际是为了赞人。这种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手法,就是托物言志。
⑹ 文章主要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两种手法。全文始终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突出了主旨。贴切的比喻,将花人格化了,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寄寓的感情。
⑺ 文章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顿挫有致。
三、析体质疑
四、讨论分析
学生按学习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讨论完成后每题每组出一个代表发言。
1、莲的象征意义。
2、关于衬托的手法。
明确:
1、
2、
五、总结
《爱莲说》仅119个字,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质朴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品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数百年传诵不衰。许多人以“出淤泥而不染”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那高洁淳朴、不思富贵的品质则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请在描写中蕴含自己的思想感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蝴蝶展
- 假如
- 日记
- 假文盲
- 猫和老鼠
- 校园的早晨
- 摘草莓
- 我的家
- 小兔运南瓜
- 看菊展
- 贴鼻子
- 妈妈笑了
- 春雨
- 未来的桥
- 校园之声
- 试析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现象学反思
- 试析“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
- 试析职业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改革探索
- 关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 关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理性回归
- 关于农业高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特点研究
- 浅谈高职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文化的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
- 关于如何运用“阅读材料”拓展职高学生物理学习思维空间
- 试析倾听教育在高职院校德育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 试析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影响因素分析
- 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 试析如何缓解高职教师的科研压力
- 关于五年制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 简论法律思维方式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作用
- 《寓言四则》课文导读
- 《智子疑邻》译文
- 《寓言四则》的表现手法
- 激发想象,引导探究──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
- 《寓言四则》重难点突破
- 《伊索寓言》简介
- 写在人生边上──读伊索寓言
- 想象,让课堂如此美丽──“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以后……”教学叙事
- 《寓言四则》课文结构分析
- 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
- 《寓言四则》课标解读
- 《寓言四则》学法指导
- 浅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
- 《寓言四则》课文鉴赏──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 《寓言四则》学法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