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初新志》简介
翻新时间:2023-08-25
《虞初新志》简介
课文中是这样表述核舟的长度和高度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八分”有多长1古代的“分”和现代的“分”相同吗?“二黍许”又究竟有多高?这是每个读者都会产生的疑问。
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的做法,《汉书·律历志》明确记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于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粒黍的长度约为一分,一百粒黍累加起来的长度即为一尺。黍,又称黍子,多为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有白色、黄色和褐色三种。古代,我国北方栽培较多,供食用或酿酒,现在种植很少。作者用“二黍许”来表述核舟的高度,在当时是通俗易懂的。
古代的一尺到底有多长?清代的《律吕正义》中有这样的记述:“且验之今尺,纵黍百粒得十寸之全,而横累百粒适当八寸一分之限。”由此可见,清代以前是横向累黍百粒为一尺,而清代则是纵向累黍百粒为一尺。有人曾做过实验,黍子横排一百粒约合23厘米,纵排一百粒则为32厘米。也就是,清代以前一尺长约23厘米,清代一尺长约32厘米。一九七五年,我国天文史学家伊世同先生,从元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了当时量天尺的刻度,通过考定,一尺长24.5厘米
(选自《文物》1978年2期《量天尺考》)。
《核舟记》一文的作者魏学洢及核舟的雕刻者王叔远均为明代人。明代的度量衡基本延用了元代的标准。我们姑且以元代的一尺长24.5厘米即一分等于0.245厘米来推算核舟的长度和高度,那大约是1.96厘米长,0.49厘米高。
搞清楚核舟究竟有多大,这篇课文的思想底蕴会尽显庐山真面目,不言自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感受父母的爱
- 家乡的梨树地
- 我最喜欢的人
- 我的自画像
- 唠叨的妈妈
- 家人的爱
- 母爱真伟大
- "穷"小子
- 良心自问
- 我喜欢的小动物——小麻雀
- 妈妈的爱
- 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 我的房间
- 我想让妈妈的腰不再疼
- 我的自画像
- 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2)刑法论文(1)
- 中华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思维的滥觞
- 中国古代藏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
-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4)刑法论文(1)
-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设计方案
-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 刑法解释体制研究(5)刑法论文(1)
- 论公诉案件的撤回起诉(4)刑法论文(1)
- 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绵延
- 对罪刑法定司法化认识的误区(3)刑法论文(1)
- 刑法的程序与构造(5)刑法论文(1)
- 美国刑事法的演进(4)刑法论文(1)
- 浅论中国、美国、俄罗斯传统饮食文化的不同
-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对传统文化创新现实意义
-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之关系
- 《小英雄雨来》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爬山虎的脚》教案
- 《恐龙的灭绝》教案
- 《我为你骄傲》教案
- 《火烧云》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雷雨》教案
- 《果园机器人》教案
- 《找骆驼》教案
- 《翠鸟》教案
- 《荷花》教案
- 《称象》教案
- 《风筝》教案
- 《北京亮起来了》教案